中西医融合 共筑健康中国
2020-09-01 14:35:53 来源: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为隔离病区患者查看舌苔等体征情况,对患者治疗方案进行个性化指导。记者 程兆 摄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西医学进入我国已有约两百年历史,发展迅速,如今在某些领域的技术和研究甚至已超越西方。西医学与中医药并行发展,取长补短,相互渗透,极大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传统中医药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理论到临床运用无不展示出她的科学性和实践魅力,在中华民族繁衍发展中作出了特殊贡献,但在传承、研究、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相对落后于时代。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内”:中医药的传承发展长期限于基层,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知识面偏狭隘,虽历代先贤著书立说,但很多留在个人手中,难以得到广泛传播。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两种医学必须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共同提高人类预防并治疗疾病的能力,更好地为健康中国服务,更好地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新体系。

找准缺口 一抓到底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西医在取长补短中互为发展。

健康中国的战略决策需要中医药发力,其中,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是关键一环。我们中医药工作者必须坚定信念,加倍努力,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发挥好。因此,我们必须从科学角度准确认知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药理论的本质就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她能够主动吸纳、消化、融合当代先进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并进而谋求自身发展。历代典籍和先贤经验表明,中医药学对执业者历来都要求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这是中医药学的源溯基石。多年来,我国把中医药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采取“两手抓”战略,一手抓院校教育,一手抓师承传授,并对师承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指教,以解决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短板。

发展中医药,必须找准缺口,认真去抓、一抓到底,才能抓出成效,否则一旦错失发展时机,传统中医药将会出现后继乏人的危机。中医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延续性,尤其是临床医生的培养,绝非短时间所能实现的。除了要跟师学习以外,还要靠自身努力,靠坚定的信念。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结合临床实际,不断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差距,用心解决自己的“短板”,才能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尽一份力。

找回自信 准确定位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便提出了“西学中”和“中西医结合”这一举措。数十年过去了,中西医究竟“结合”得如何?我身居其中,看到既有成果,又看到中医药自身仍有诸多问题。

一是中医辨证思维囿于现代医学检查诊断标准,甚至不少中医临床专业人员过度依赖西医检查、检验结果,放弃了中医特有的辨证论治核心理论。没有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分析,所开出的方药也没有君臣佐使等配伍原则,一张处方二十多味甚至三十多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不住主要矛盾,试图一张处方解决病患所述的所有症状。这,不是中西医结合,更谈不上融合互补。

二是中医人自身的不自信。西医学站在生命基础科学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去观察、检查、认识、治疗疾病,给予精准手术,实施靶向性治疗,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巨大贡献。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能因此而心怀自卑、自愧技不如人,从而丢失中医药的自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还是对中医药自身定位不准,对中医药的优势和独特作用认识不清楚,缺乏艰苦扎实的临床实践。说到底,还是专业思想不牢固,对中医西医融合定位不清的表现。

三是少数中医人夜郎自大。比如,面对肿瘤患者,中西医协同非常必要,但一些中医人盲目跟风一味抗击癌细胞,适得其反。事实上,中医治病的着眼点应在于“扶正”,通过调整人体机能使之达到平衡状态,让患者持于稳定和向好,这也是医学对这类病追求的最终目的。

中西结合 融合互补

正确理解把握“中西结合,融合互补”非常重要。从字意上讲“结合”是结聚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共同体,以人之取就是彼此之间进行结合,团结起来做好事情。至于“融合”,“融”有调和融洽之意,意指两种不同的事物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融合贯通,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西结合我认为不是简单的“1+1=2”或表象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不是中医院有一整套西医检查手段、手术和治疗方法,也非综合西医院设有中医科那么简单。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象是病症,是因病结合、对症融合。关于“中西医结合、融合发展”,我认为要做到三个“坚持”。

首先,辨证诊断上要坚持两个“思维”,即“借西守中”思维和“衷中参西”的思维。鼓励积极借助现代医学的检验、检查手段去发现、认识疾病,通过现代医学手段甄别其有无器质性改变,是否可以选择手术等医学手段进行治疗,是否存在需要生命支持辅助手段进行挽救等。在适当的时期、适合的阶段遵循中医辨证思维,分析判断病人的阴阳虚实,给予针对性的方药调理,支持支撑辅助西医共同取得临床最佳效果。

其次,施治处理上要坚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和中西互补。中医药讲究“三因制宜”,辨证施治,即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就显示出强大力量,但这种互补结合是有讲究的:疫情初期宜采用中医药进行预防;对轻症和转阴恢复期病人要按照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给予辅助、扶正、提高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至于重症、危重症时期则必须宜中则中、先西后中,对症辅助生命支持,待病情逐步平稳,再根据个体情况结合“四诊”,辨证施策。

再次,创新发展上要坚持“百花齐放,借西促中”。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不仅是要在“守正”基础上注重自身理论、临床实践,不断创新做好药材加工、制剂研发、古方新用等,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要积极借助西医学的有效成分检测、提取细胞分子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发现中医药的新效能、新用途,不断研发出包括给药途径在内的一系列中医药创新成果。如屠呦呦从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中得到青蒿素提取的灵感,将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最高成果,是中西医结合创新的最佳验证。

责任编辑:杨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