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1569.4亿元,增长27.3%,占比49%。”7月16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半年,我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05.7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1.5%。外贸进出口形势稳中向好,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今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各部门各条线通过对标学习沪苏浙,借鉴、应用、转化了一系列成果。
据合肥海关关长辛建民介绍,合肥海关紧扣《海关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举措》,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等高对接”“超高共进”,在推进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启动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试点。针对企业反映的部分特殊货物在口岸海关查验影响通关效率的问题,合肥海关积极向海关总署申请,于今年初在全国率先启动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试点。此项改革在信用管理和风险甄别基础上,实现分段、分类检查作业,有效降低口岸开拆查验对特殊货物的损害风险,进一步降低企业仓储、物流成本。启动至今,已有包括长鑫存储、合肥京东方在内的10家企业参与,备案试点货物447项,累计通关报关单53票,货值约2.43亿元。
实施沪皖“江海一港通监管模式。3月合肥海关联合上海海关,推动省港航集团与上港集团协作,启动洋山一芜湖“江海一港通”联动接卸海关监管作业模式,打破地域限制,改“陆水中转”为更加便捷的“水水中转”,有效扩大安徽省港口运营的区位优势和辐射范围,创造更为畅通的物流环境,提升港口使用效率。
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方面,合肥海关紧盯企业、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诉求,用心、用力、用情办实事、解难题,以硬招实招推动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深入推进各项海关通关改革举措。持续高质量推进“两步申报”改革,报关单平均整体通关时间较之前降低13小时以上。全面启动“两段准入”信息化监管,持续推进“提前申报”,协助企业重塑申报工作流程。
试点“船边直提”,推动“抵港直装”。对提前申报、无布控查验的进口货物船边直提、直接出口货物采取“边运抵边装船”抵港直装模式。不仅实现了港口作业的“零延迟”“零等待”还为企业节约港口堆存成本。
对我省进口较多的矿产品,合肥海关加强与企业、监管场所联系配合,对符合“先放后检”监管模式的进口矿产品,货物到港后第一时间实施检疫;对已确认适用“先放后检”模式的铁矿、铅矿、锌矿、锰矿、铬矿、原油等大宗资源产品,全面落实“先放后检”。
此外,积极推进“ERP联网监管”,在保证海关有效监管、精准监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通关环节和后续监管的人工干预,降低跨境贸易通关时间及费用的合规成本。
助推战新产业发展
在支持全省“战新产业”发展上,合肥海关立足职能,用足用好相关优惠政策,助推安徽“战新产业”发展。
深入服务产业链各环节,重点跟进上游原材料、关键件制造,针对掩模板、偏光片等卡脖子商品,推出“一企一策”,协助丰创、清溢光电等16家企业进入国家特惠名单,服务国产化战略大局。
积极落实国家对新型显示器件和集成电路制造行业进口关键设备增值税的分期纳税优惠政策,累计已为合肥京东方公司、长鑫存储和维信诺公司办理缓交税款63.34亿元,为企业节约财务成本3.9亿元。
整合通关监管、检验检疫、知识产权保护等业务力量,针对液晶面板、集成电路产业进口商品批次多、时效强、到货急的特点,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一个不落”。今年以来,实施担保验放2762批。
释放红利支持新业态新模式
新业态新模式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合肥海关遵循包容审慎、统筹协调、创新协同的原则,大力强化监管、优化服务,积极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出台支持举措,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在2019年促进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十八条措施基础上,再出台《合肥海关进一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八条措施》。积极支持指导安徽蚌埠中恒商贸城市场采购试点,制定出台《合肥海关支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发展的十条措施》。
此外,创新融合新业态和中欧班列组合优势,搭建物流大通道,保障“优进优出”。推进建立市场采购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市场采购通关一体化,发挥政策溢出效应和安徽开放平台的叠加效应,更好带动全省中小微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促进安徽外贸高质量发展。(记者 张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