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安徽阔步前行
2021-04-26 11:02:51 来源: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开放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大开放意识,持续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促稳提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内陆开放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安徽自贸区建设深入推进,创新成果初步显现

3月4日,全省首个针对自贸试验区专设的贷款产品落地,标志着合肥片区搭建的一站式“金融超市”10类产品全部上线运营。目前,“金融超市”产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近5000家,累计支持资金近100亿元。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掀开了我省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新篇章。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要义,在重大改革试点、重大项目推进和重大政策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建设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举措。

“自贸试验区建设,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产业体系、自由便利的投资贸易体系、安全普惠的金融环境体系和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促进人财物在自贸试验区内更好地自由流动,进而惠及更多企业和人民群众。”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光表示,截至今年3月底,安徽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5032家,签约入驻477个项目,协议引资额3317.76亿元。

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以来,各项建设工作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金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省首个针对自贸试验区专设的贷款产品落地合肥,截至2月末,投放金额3000万元;积极探索“银行+征信+担保”“股债联动”等金融业务模式,运用大数据信用评级信息为自贸试验区内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支持,截至2月末,累计为8083家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68.6亿元。

2020年,合肥中欧班列开行568列,增长35.2%。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通过验收,安庆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大众新能源汽车中国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总部、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合肥。

外贸形势企稳向好,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4月7日,蔚来汽车第10万台量产车顺利下线。作为安徽自贸试验区首批重点推进项目,蔚来汽车一季度共销售1.98万辆汽车、同比增长420%。

一季度,我省进出口强劲反弹。据海关统计,一季度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6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7%。其中,出口831.7亿元,增长47%;进口632.9亿元,增长25.1%。

“十三五”期间,我省进出口总额实现大幅增长,由488.1亿美元增加到780亿美元,年均增长9.8%,总量由第15位提升至第13位,外贸形势稳中向好。

“全力以赴稳外贸,着力打造外贸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省商务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为了应对疫情造成的外贸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冲击,我省千方百计稳住全省外贸基本盘,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国内外市场更好联通、相互促进,外贸在变局中表现出极强韧性,呈现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20年,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406.4亿元人民币,外贸规模再创年度历史新高,比2019年增长14.1%。

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外资是稳定经济增长、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我省始终将加快开放发展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我省与227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友好经贸往来,来自92个国家(地区)的外国投资者在我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近1700家,累计11000家。

“十三五”期间,我省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由136.2亿美元增加到183亿美元,年均增长6%以上。“去年,特别是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背景下,全省实际使用外资逆势增长,达到183.1亿美元、增长2.1%,全省FDI为103.9亿人民币、增长9.2%,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年度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备案)且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3668家,累计吸收外资1205.5亿美元。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以来,我省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由传统制造业逐步覆盖到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一大批大企业大项目落地,引进17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来皖投资,累计已有8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皖设立166家企业。(记者 范克龙)

 

4月21日,位于淮北市濉溪县的安徽力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正在生产出口东南亚的氟碳金属涂层卷。 记者 李博 摄

4月21日,航拍的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庞巴迪全自动旅客运输系统车辆出口泰国,为我省首款出口海外的轨道交通产品。记者 徐旻昊 摄

江城“智造”,踏浪出海

“眼前的这辆红白相间、编号为0124号的跨座式单轨列车,就是咱们公司为芜湖轨道交通研发的,按6编组车辆计算,每小时运输能力可达25680人次。”4月21日,记者走进芜湖市经开区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闫浩自豪地介绍道,这种车的优点就是走行轮采用特制橡胶车轮,噪音低,振动小;列车采用电力牵引,无废气产生,对沿线环境和居民生活影响很小……

2014年,芜湖与中车浦镇及德国庞巴迪达成战略合作,成立“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并落地芜湖,专注生产跨座式单轨和APM捷运系统。

作为全国首个以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为主干线路的城市,芜湖“以项目带动产业提升,以产业促进项目发展”,布局打造以胶轮制式为特色的中低运量车辆及轨旁系统全产业链装备基地的战略决策,把轨道交通的发展机遇,转化为研发优势、制造优势和竞争优势。几年来,在龙头企业中车浦镇的辐射带动下,一家家轨道交通配套企业落户芜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集群。

“开放”,历来是芜湖这座港口城市的名片,江城“智造”不仅“筑巢引凤”,还“出海踏浪”。

“公司泰国曼谷金线自动导向轨道交通项目成果已出口交付,该项目是公司第一个出口项目交付,是我省首个出口的轨道交通整车项目,也是我国首个胶轮轨道系统整车出口项目。”中车浦镇庞巴迪相关负责人介绍。

已连续18年保持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的奇瑞集团,从产品“走出去”,到工厂、文化“走进去”,再到品牌“走上去”,如今,已经从最初的“单纯贸易”升级为“品牌输出”;芜湖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EPB(电子驻车系统)量产的企业,申请专利达427项,发明专利133项,目前在美国拥有研发中心,在墨西哥建有工厂……

“创新是‘芜湖智造’乘风破浪的根本法宝。”芜湖市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推动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记者 朱琳琳)

“龙头”带动,积极融入

4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舒城经济开发区杭埠园区的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ITO玻璃、盖板玻璃、触摸传感器、显示模组、5G透明天线……在企业展厅,记者看到了企业生产的各类新型电子元器件、光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

“公司在消费电子部件光学光电领域生产研发制造上深耕布局,率先构建产业链一体化生产模式,致力成为‘智能终端部件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企业工作人员介绍,企业可提供盖板、触摸屏、显示屏三类产品实现垂直一体式方案,有效进行资源整合,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目前客户拥有华为、小米、OPPO、vivo等国内外知名品牌。

据介绍,凭借多年来在薄膜材料开发上的技术优势,对AMOLED柔性显示触控模组的产业链多项关键材料进行了布局和研发,精卓光显已成功开发出覆晶薄膜产业上游原材料FCCL、新型Mini-LED背光使用的量子点薄膜及封装阻隔膜,均可替代进口、打破垄断格局,形成国内产业协同。去年,该公司“AMOLED柔性显示触控模组与5G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继续落地舒城。

“精卓光显是舒城经济开发区引进的首个新型显示龙头项目,也是目前落户舒城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舒城经济开发区杭埠园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舒城提出“服务合肥、发展舒城、等高对接、全面融入”的定位,杭埠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明确“大项目龙头带动、大产业链条拉动、大平台服务促动”的招商思路,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光电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为主导产业的格局。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截至目前,该园区入驻电子信息类企业74家,总投资300多亿元,涵盖了智能穿戴、触控模组、表面处理、光电显示等几十类产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现闭环多元发展,目前正在向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目标迈进。

2020年,杭埠园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同比增长18%。园区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产业园集聚招商、标准化厂房平台招商等优势,尽快建成精卓光显、绿沃新能源、胜利电子英力电子3个百亿级产业园,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记者 吴量亮)

“工业大脑”,自我革新

4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铜陵市的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中控室,一套名为“六国——阿里云工业大脑”的系统让人眼前一亮。工作人员正在轻点鼠标,通过电脑屏幕,监控着萃取目标值、计划控制值、控制值推荐等各项数据。

据了解,“六国——阿里云工业大脑”是铜陵市引入阿里云公司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数字化改造的第一个项目,通过优化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过去,有经验的工人离职,对公司影响较大,需要对新入职的员工重新进行多年培养。‘工业大脑’项目把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突破了传统的经验控制的局限性。”该公司总经理马健告诉记者,该项目通过挖掘沉淀工况数据的价值,将专家经验与数据智能强强联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项目的实施将六国化工的磷转化率平均提升0.79%,最高提升1.2%,控制指标波动性的标准差显著降低,生产稳定性大幅提高。这两项工艺指标的优化预计可以为企业每年带来约500万元的经济效益,可节约磷矿石资源6000吨、减少磷石膏固废约10000吨。

“得益于不断自我革新,六国化工‘走出去’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产品热销东南亚、印度、南美等地。”马健说。据了解,六国化工2020年出口化肥10.11万吨,同比增长超过30%;今年截至目前已经出口化肥7.68万吨,远超去年同期。

近年来,铜陵市统筹推进“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积极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4月20日,铜陵海关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铜陵市外贸进出口实现大幅增长,进出口总值152.3亿元,同比增长29.5%。进出口总值位居全省第三,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0.4%。(记者 马成涛 见习记者 王嵌)

“筑巢引凤”,振兴产业

4月20日,记者来到阜阳市颍泉区的安徽世阳光电有限公司的展厅内,手机显示屏、车载显示屏、VR屏、物联网终端……各种大大小小的显示屏琳琅满目。总部在上海的世阳光电公司是阜阳市颍泉区重点招商企业,2017年落户颍泉区,主要研发生产AMOLED显示器,与苹果、华为、OPPO等企业成为合作伙伴。

“在南方的时候,我们长年缺工,一年四季都在招人,现在落户阜阳,通过校企合作,技工输送到岗,用工问题迎刃而解。”世阳光电副总裁张靖明坦言,落户阜阳,看中的是本地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政府还给我们减免了3年租金,使我们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同时,政府帮我们解决了土地问题,我们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厂房,进一步扩大产能,计划新增24条生产线。”张靖明说。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部分产品成功进入华为的供应链。自2017年投产以来,连续3年产值超过1.6亿元,今年目标突破2亿元。

颍泉区是阜阳市辖三区之一,因地处颍河之滨、泉河之畔而得名。近年来,该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铁全覆盖”契机,相继引进锦臣兴亚克力、智磁新材料、地势坤光刻机等智能制造项目48个,其中落地34个,建成19个。

颍泉区着力构建“433”产业格局,打造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和绿色建筑四大产业集群,壮大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三大特色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楼宇经济和健康经济三大新兴经济。今年1月—3月,该区累计洽谈项目65个,协议总投资865.19亿元。其中,重点跟进的项目32个,其他正在洽谈项目33个。目前预审通过项目13个,涵盖智能制造、新材料、中医药制造、商贸服务等领域。

“目前在机器人、光电产业、机械精加工、新材料等领域招引了一批项目,但产业规模较小,缺乏龙头带动效应。”该区招商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聚焦主导产业,强化工作谋划,按照“433”产业发展格局,围绕智能制造主导产业和上下游产业链,继续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放松,争取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颍泉。(记者 范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