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满田”家嬉鱼忙
2021-03-05 09:27:00 来源:

 

002.jpg

村民正在给鱼灯上色。 记者 潘成 摄

正月十三晚上,伴随着响彻山谷的锣鼓、鞭炮声,安徽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的元宵嬉鱼灯正式拉开了帷幕。这是当地的一项春节期间的盛事,来自四邻八乡的人们汇聚于此,在璀璨的灯光中欢度元宵。
 
汪满田鱼灯是黄山市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始于明朝初期,清光绪年间达到最鼎盛时期,因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特征已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据说汪满田鱼灯与“火”有关。以前汪满田村时有火灾发生,起因是村西山上的光滑大岩石——“火镜”所致,所以当地有风水师指点迷津,“欲克火,先祭鱼。”因鱼以水为生,水能克火,当地遂以支堂房派为单位,兴起了田街、里村和柏枝园等共6个鱼会,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全村出动舞着五彩斑斓的鱼灯,举行浩大的祭祀之礼,祈求平安祥和。
 
大年初三一过,各鱼会经推选产生一名15至28岁左右的青少年为负责人,当地称“鱼头”,开始挨家挨户筹集资金、安排人手准备扎鱼用的材料,并向村民张贴告示,限期清除嬉鱼灯沿线的障碍物。集资时,还有一项规矩,当年新婚之家都要自愿另出钱为本祠堂鱼灯购买蜡烛,并摆宴招待抬鱼灯者,祈愿早生贵子;当年添子之家要点亮鱼灯内红烛还愿。筹集的资金统一存入各鱼会账户,嬉鱼活动结束后,所有集资款和开支项目由各鱼会张榜公示,资金管理接受本会群众监督。
 
鱼灯以鲤鱼为型,先用竹片扎架,外层用棉纸装裱,彩绘鱼头、鱼鳞,头有“王”字,嘴有双须。最大的鱼王灯,长约8米,高2米多,内点蜡烛百余支,需二十多壮汉才能举起,另有大小不一的各色鱼灯,或六七人举,或一人举。正月十三至十六,每晚大约七时左右,各鱼会敲响锣鼓开始热场,预示嬉鱼灯即将登场。半小时后,各鱼会的鱼灯汇集宗祠门口,行完祭拜礼后,由祠堂鱼会为首,各鱼会依次排序,举起大大小小鱼灯上百盏沿规定的路线穿梭于大街小巷。浩浩荡荡的鱼灯队伍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民乐业”旗开路,紧随其后的是狮子灯、“鲤鱼化龙”灯和百余米的鱼灯长队,排在最后的是各式各样的小花灯。各鱼灯队前面都有一支锣鼓队擂鼓助威,鱼灯每经过祠堂必行祭拜礼。正月十三、十四两天,嬉鱼活动一般持续两个多小时,十五和十六是最热闹的,也是嬉鱼灯的高潮,会持续3个小时以上,各方鱼灯都要集中到一起,或快速盘旋,或左右摇摆,或上下跳跃,摆起各种舞姿,同时,烟花爆竹一浪高过一浪,场面十分壮观,称之为“鲤鱼滩花”,也称“鲤鱼打子”,寓意保佑村族人丁兴旺。到正月十六晚,所有鱼灯都要游到村后的小山墩虎头宅,将鱼头朝着西山方向的“火镜”,摇头摆尾一番,面对“火镜”鞠躬,祈求来年“平平安安、年年有余”。此番仪式结束后,各路鱼灯返回分祠堂等候蜡烛燃尽,嬉鱼队伍方可离去。至此,整个元宵的嬉鱼活动才落下帷幕。
 
汪满田是革命老区,曾被授予“安徽省森林村庄”“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等称号,2020年被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村。8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得天独厚的村族文化、宗祠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而继承了600多年的民俗传统文化“汪满田鱼灯”,更是名扬海外,是一张独特的地方“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