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流出致富新天地
2020-12-23 10:14:22 来源:

在泗县墩集镇界牌张村,农民在田里欣喜地查看冬小麦的长势情况。通讯员 魏霜 记者 何雪峰 摄

泗县是全省粮食生产大县。近年来,该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农村积极推行不同的土地流转模式,让小田变大田,闲置田变“抢手田”,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进程,走出了一条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一户一块田,“小田”变“大田”

“补丁地巴掌田,大型机械作业难;斜尖子地埂多,种植管理费用高;药乱打、肥乱施,一轮灌水跑断腿;不好旋不好耙,为争地边去打架。”在泗县农村,面对一家多块田地带来的耕种上的不方便,当地农户将这种情况编成了顺口溜。如今,该县开展“一户一块田”试点工作,让农户展开了笑颜。

“这一大块小麦田让人看得心里欢喜。”12月3日,泗县墩集镇界牌张村的农户恒宗马,来到地里查看冬小麦的长势情况。让他高兴的不仅仅眼前的景象,更是村里的“一户一块田”的改革。原先家里分散在7处的13亩土地,如今变成了一整块,耕种、管理、收割都可以机械化作业,效率与效益都得到明显改善。

看到一大块绿油油的麦田,他乐呵呵地说:“我今年74岁了,种了一辈子的地。每年冬天的时候,我都会来地里看看小麦长得咋样。今年,我的心里最敞快。”作为种地的好把式,谈到“一户一块田”推行以后给农民带来的“红利”,恒宗马欣喜地算了一把收入账:“零碎的田地变成整块田之后,省时、省力又省事,每亩地能减少工时劳力的同时又节省机械费用,一亩地能节约成本将近300块钱呢。”

恒宗马所在的界牌张村位于泗县墩集镇东部,全村两万多亩土地。由于地块分散,各家各户承包的田地少则五六块,多则十几块,农户耕作收割,能人大户的流转经营都极不方便。针对这种情况,墩集镇政府在2020年10月份,把该村作为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的试点村,使多年分散零碎的耕地集中到一起,变“小地块”为“大耕地”,彻底解决了农民耕种上 “南征北战”的问题。

目前,全县共选择24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开展了试点,其中山头镇大柏村、墩集镇界牌张村、大庄镇新集村完成了“一户一块田”的整村推进工作。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韩光锋告诉记者,实施“一户一块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更有利用于引进农产品生产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化连片承租。

培育示范主体,“体力”变“财力”

在泗县黄圩镇孙苏村的有机肥加工厂里,坐在高高的铲车上,农民孙克银熟练地操纵着操纵杆,前进、后退、铲料、倒料……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记者和孙克银的工友交谈时了解到,孙克银家的九亩地流转出去之后,他就在这里干活了,土地租金加上在这里务工的收入,一年能挣上4万多元。

2016年,孙苏村能人大户孙云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元胡、养心菜和高筋小麦等作物。为了给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的肥料,孙云又建起了一座有机肥加工厂。从那时候起,孙克银就在加工厂里开起了铲车。他说,把土地流转给了孙云之后,自己还在原来的土地上打工,这个钱挣的便利又踏实。

在孙苏村,像孙克银这样,长期在有机肥加工厂里务工的村民就有20多人。每到元胡、小麦等作物收种的时节,就有200多个农民在孙云的种植基地里干活。农民曹金保说,流转一亩地能收入800元,在地里务工每年能收入3万多元,比原来在家“一个汗珠摔八瓣”地在田里忙活能增收两万多块钱。

“咱老百姓的这双手,一手拿得了租金,一手还能用自己的劳动挣得收入,有了能人大户来承包土地,俺们的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喽!”孙克银笑着说。

和孙克银不同,村民苏文利把土地流转以后,安心在外地的工厂里打工。苏文利的家人说:“以前他出去打工,每到农忙的时候还要回来收庄稼,一来一回就耽误挣了不少钱,收下的粮食有时候还没有耽误的工钱多。这下子好了,打工收租两不误。”

近年来,泗县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培育具有较强示范效应、龙头效应的专业种养大户,推动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重点培育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整合涉农资金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并优先流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农户。扩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村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资金规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提供更大保障。截至目前,该县名录库家庭农场共1384家,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达到了14.1万亩。

盘活宅基地,“荒地”变“活地”

一大早,把家里收拾妥当之后,村民张献兰就开始拿着扫帚、簸箕,在村里开始了新一天的保洁工作。

张献兰是黑塔镇韩徐村人新庄组人,自从村里建成了“榴韵新庄”文化广场,张奶奶就开始乐乐呵呵地在村里义务打扫卫生。

“原来俺村子里可脏喽,一到夏天苍蝇到处嗡嗡闹,刮大风的时候纸片满天飞。”张奶奶说,如今的韩徐村,成了人人夸的好地方。

走进文化广场,画桥、流水、亭台、深院、石榴树映入眼帘,围绕广场的小河缓缓流淌,徜徉其间如置身世外桃源。

村容环境“沧海桑田”的变化,得益于村里盘活闲置宅基地,打造“榴韵新庄”政策的推行和实施,将原来散落在村里的荒地变身为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提起农村闲置宅基地,人们总会联想到杂草丛生、秸秆成堆的景象。而今走在韩徐村,人们欣喜地发现,家家房前屋后已经成长到盛果期的石榴树,村头是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

“我们动员村民把家中闲置的宅基地和房前屋后的撂荒地整理出来,种上突尼斯软籽石榴,这样既扮靓了乡村,又为村民和村集体增收开辟了新渠道。”该村党总支书记赵光明说,闲置的宅基地长时间没人照看,上面的房屋破败不堪,甚至成为危房。平时没有人管理,房前屋后长满杂草,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为有效利用农民宅基地,韩徐村将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切入点,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努力探索盘活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

“发展果树种植,投资规模较小,回收周期较短,年创利润可观,又可将村里闲置的资源‘唤醒’,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在党员大会上,经过集体商讨,村里定下了发展的调子。2017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先后到淮北市和河南省多地考察,觉得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将大有可为。扶贫小组长发挥“神经末梢”作用,向村民宣传“闲地”变“活地”的好处。他们还把考察时带回的石榴盛在托盘里,一家一家地让村民品尝。大家一致觉得这种石榴“个大、味甜、品相好”,同意在村里种植。村委会通过与苗木栽植公司签订回收合同,目前共带动126户贫困户参与石榴种植。

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石榴种植后,村里一片片小果园映入眼帘,错落有致,充满了生机。如今,不仅村子美了,村民的口袋也鼓了。张献兰说:“前两年,俺家种了半亩石榴树,俺们只出了地,村里免费给栽好,免费管理,以后还能帮忙给销售,我们负责拿钱就可以啦!”记者 何雪峰 通讯员 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