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救助站的护理员悉心照顾救助人员。

低保中心工作人员上门宣讲低保政策。
聚焦脱贫攻坚兜底线,聚焦特殊群体谋福利,聚焦群众关切优服务。近年来,淮南市始终坚持民生工程为人民,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救助答卷:2018年度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受到全省表彰;2019年度在省政府目标考核中,淮南市社会救助工作位居全省第一。
一系列“暖政”
织密最低生活保障网
“今天一大早,14.4万元的灾后补偿款就打进了俺的粮补卡,政府对俺们贫困户照顾得太周到了!”12月1日,淮南毛集实验区大郢村农民徐建明从银行取出救灾补偿款,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46岁的徐建民因为儿子患病,2016年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夏天,由于淮河干流汛情紧急,一场洪水淹没了他辛苦经营的30多亩西瓜。
“除了每亩西瓜4405元标准予以补偿外,民政、财政、扶贫部门还联合发力,共同施以民生救助。”毛集镇农发办主任董厚奎告诉记者,社会保障标准好似一把刻度尺,通过不断抬高保障底线“刻度”,提升民生“温度”。
“从今年7月1日起,我家每人每月的低保金涨到了642元,低保金每年都在增加,相信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在大通区上窑镇余巷村村民俞长斤的家里,记者深切感受到他的悲喜“过山车”:从儿子考取大学到查出白血病,从低保到1.5万元的医疗救助,民政部门的倾情相助,让俞长斤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淮南市确定了13个乡镇(街道)开展首批审批权限下放试点,把低保、特困审核审批时间压缩至20个工作日,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好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
“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帮尽帮,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实兜牢!”淮南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淮南市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先后16次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今年以来,已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97万人次,发放保障金3.91亿元。
一诺重千钧
织密特困人员供养网
自从83岁的寿县双桥镇特困供养人员陈祥(化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他便与镇、村、监护人签订了分散供养监护监管四方协议。
镇监管人每季度对其进行一次探视走访,村监管人每月一次上门巡访,了解并掌握陈祥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和基本生活情况,解决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记者来到陈祥的家中,邸道永正在为老人准备午饭。作为照料服务的监护人,邸道永每天早、晚都要到老人家中,打扫卫生、安排饮食、帮老人洗浴等。
每月55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加上80元照料护理补贴,让老人的生活得到妥善的照顾。
“不让一人受寒,方为天下之暖。”给每个群众以追赶时代的力量,就是要提高困难群众的幸福感。
12月2日,走进潘集区古沟回族乡敬老院,干净整洁的院落,美味可口的饭菜,精心的陪伴呵护……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镇里村里的干部动员俺去敬老院,俺开始还不愿意去,没想到来这儿一看,吃穿不用愁,生病有人看,比家里舒服多了。”提起现在的生活,特困供养人员李天明(化名)一脸的笑容,虽然已是76岁高龄,但在护理人员的照顾下,老人不仅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还拥有了幸福的晚年。
“我们还为市辖区特困供养人员购买住院护理保险,切实解决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护理难问题。”淮南市民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淮南市已累计为特困供养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费1.16亿元,发放护理补贴409万元。
一份爱的坚守
织密临时救助救急网
初冬,记者走进淮南市救助管理站,宽敞明亮的救助大厅里,工作人员十分繁忙:房间内,为流浪人员换上干净舒适的衣服;院子里,为行动不便的受助人员精心梳理着头发……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演绎着一个个充满真爱的感人故事。
街头救助实行分片包干、分工负责,在流浪乞讨人员较集中的区域开展流动宣传……救助员范胜利每天都很忙碌,一面绣着“大爱无疆,胜似亲人”的锦旗将他的思绪拉回到今年夏天。
7月23日,派出所民警将肖英(化名)护送到淮南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耐心询问身份信息,但肖英就是一声不吭。
范胜利立即让食堂为她做了一碗肉丝面。一碗面下肚,女护理员又拿来新衣服,帮着她洗澡,陪伴她休息,肖英情绪稳定了许多,但神志依然迷糊。范胜利判断她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整整一个星期,他每天都与肖英聊天拉家常,一点一点收集线索,终于将方位确定在蚌埠市……看着一家人笑容满面地离开,救助站里也是一片欣喜。
“每次感觉自己快活不下去的时候,党和政府总给我希望……”曹红(化名)泪眼婆娑的向记者讲述自己的遭遇:自从肿瘤复发,看病导致家徒四壁,一度想放弃治疗。
依托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民政服务网络,田家庵区主动与医保、教育、人社等多部门联动对接,在临时救助的同时还帮助曹红申请了低保,让她重新焕发生活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淮南市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给予低保标准2倍至12倍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采取发放救助资金、购买生活必需物资等多种方式开展临时救助。今年以来,累计为2607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资金498.2万元。
2020年,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鼓点,淮南市民生救助保障工作留下了一串串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的扎实脚印。(记者 柏松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