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复工复产后亟须“减压”
2020-04-15 07:53:44 来源:

近期,部分知名餐饮企业因为“报复性涨价”受到批评,这两天相关企业公开致歉,并提出相应的优惠促销方案以挽回不良影响。这次餐饮业涨价风波折射出部分行业复工复产后面临的困难与焦灼。对此,相关部门应给予充分关注并及时施策,着力从源头上“疏堵化瘀”,让市场主体焕发活力。

疫情后的消费回补受到广泛期待,被认为是减少疫情影响的重要支撑力量。眼下,消费者愿意去餐馆吃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用个人行动响应消费回补号召,其背后是消费者对于经济社会运行尽快恢复的期待。餐饮业是吸纳就业的大户,更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行业,人们盼着这个行业早点好起来。正如一家知名餐饮企业负责人所言“这个时候涨价不对”,“不对”不仅在于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在于损害了消费意愿。

然而,餐饮企业之所以这样做也是迫于尽快“止血”“回血”的经营压力。餐饮行业是受疫情冲击最重的行业之一,有的连锁餐饮企业称“一个春节就损失了七八亿元”。餐饮行业高度依赖现金流水来维持运转,歇业就意味着现金“断流”,再有实力的企业都有随时“倒下”的风险。为了不让自己“倒下”,餐饮企业还必须承受门店空转产生的各种费用,因为只有门店在,才有活下去的希望。而近期急切涨价的一些餐饮企业,有的还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压力更大。

悖论在于,受疫情防控以及实体经济困难增多对人们收入和心理预期的影响,期待中的“消费回补”态势可能不会在短期内快速升温,势头也不会有想像中那么强劲。很多行业特别是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中的各类市场主体恢复营业后,首先面临的就是靠自身经营尽快回本、摆脱生存压力,涨价当然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选项。但是,从此轮餐饮业涨价风波来看,涨价不当就会伤害消费者热情,损害品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预期中的“消费回补”步伐,进而形成经营者、消费者都不得利的“负反馈”局面。

从这一角度看,餐饮业涨价风波发出了警示:对于仍处在困境中的服务行业来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恢复正常营业了就能很快靠自身的经营渡过难关。避免在消费回补态势与企业回本诉求间出现“负反馈”,必须更多从出台及时管用的政策扶持、融资支持和降本减负举措上想办法。就生活性服务业特点而言,在消费热度短期难以迅速升温态势下,大中小市场主体都亟须更大力度的信贷资金支持,只要资金在物料采购、人员开支与消费环节之间顺畅循环起来,企业就会逐步恢复生机、迸发活力。

当前,各行各业复苏进展不一。这就更需要立足复工复产实际,及时调整已经出台的惠企政策,进一步加大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市场主体预期。只有在为更多市场主体扶上马、送一程上持续加大力度,促进供需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助力更多行业渡过难关。

责任编辑:杨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