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了“安徽民政这五年”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安徽民政五年来的工作成果。五年来,安徽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民政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兜底保障网络织密扎牢。41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4类群体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政治任务有力完成,106.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比例为22%;进入过渡期,306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社会救助质效不断提升,聚焦“救急难”,5年累计实施临时救助近55万人次;聚焦“优服务”,打造22家集“养治教康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型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实现“跨省通办”。
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激发。持续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建立商协会发展“1+8”政策体系和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全省行业商协会从1941家增至3773家,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门类、各个层次的行业协会商会体系基本形成;社区社会组织超12.3万家,累计培训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超20.4万人次。积极培育慈善主体,慈善组织从285家增至442家,5年来累计募集款物104亿元;组织开展“安徽慈善奖”评选和发布,连续三年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力推进福彩体制机制改革,累计销售福利彩票353亿元,筹集公益金109亿元。
为民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积极回应社会“养老焦虑”,创新形成居家社区机构、医养康、城乡、长三角4个“一体化”发展路径,推动养老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同步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70%,保障能力总体充裕。优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涉外婚姻登记权限下放至16个地级市,国家和省级婚俗改革试验区取得积极成效;创新出台土地保障、林地备案两个公益性公墓用地突破性政策,推动公益性公墓实现市、县、乡全覆盖;启动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地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刘良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