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2024-09-03 11:10:03 来源: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性会议。全会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我们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深刻理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围绕建设高水平市场体系深化改革

加快健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主要体现为“四个推进”:推进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定期发现归集不当行为问题线索,逐项开展核查,全面推动整改。建立完善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协调解决一批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极简极速极便审批,实现同类审批核心要素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最优,投资项目审批改革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推进1份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已累计替代275万份,有效解决企业开具证明“难、繁、久”等问题。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首创“省市共建、市县一体”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模式,9项做法在全国推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入开展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

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为“四个大力”:大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扎实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各类科创平台作用,机制化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专项惠企政策实施“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兑付无需提供任何材料即可做到精准高效,2023年以来支持重大项目超1400个、资金近25亿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连续7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大力开展项目融资专项对接,2023年以来向金融机构推荐项目9629个、融资需求17516.58亿元、银行授信7405亿元。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开展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节能诊断,入选全国“双碳”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模式推广到21个省份20个跨省流域,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黄山模式”在全国推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巩固提升汽车首位产业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积极培育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推动更多“金娃娃”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布局建设若干未来产业先导区。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健全服务业20项重大工程推进机制。

围绕促进区域联动城乡融合深化改革

充分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加快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大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主要体现为“四个强化”:强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深化省际毗邻地区产城融合发展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一体化发展,推深做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机制。强化省内区域板块联动,完善长江(安徽)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推进沿江城市、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协调发展,推进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完善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机制,健全合肥都市圈合作机制。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完善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强化开发区“标准地”改革,2024年上半年,全省开发区供应“标准地”617宗、面积4.11万亩,占产业用地出让的98%。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完善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协作机制。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实施城市更新、安全韧性提升等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

统筹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主要体现为“三个着力”:着力构建办好民生实事工作体系,聚焦10个重点领域,从小切口入手,实施50项群众反映强烈、天天有感的民生实事。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一老一小”、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特别是成功争取在我省布局建设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数量居全国第2位,目前均已开诊运营。着力促进物价运行在合理区间,修订《安徽省定价目录》,稳妥有序推进供水、供气价格改革。出台储能调用结算、进一步优化峰谷分时电价等政策,有力有效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适时启动“惠民菜篮子”。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高质量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临床重点学科建设。持续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协同推进对外开放、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实现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相互支撑。(陈 军(作者系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