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亲自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安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三大使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一体化”意识全面树立,“高质量”发展成色越来越足。
聚焦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上勇闯新路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开展“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持续发力“双招双引”,形成各地各部门共同抓项目、促投资工作格局。近三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8%,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投资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突出重大项目带动,加快推进国家长三角“十四五”重大项目库626个涉皖重大项目,积极争取一批新的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库。编制实施年度重点项目、储备项目、重大前期项目“三个清单”。长鑫存储、比亚迪安徽基地等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先后落户。突出要素保障,建立皖苏省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专项推进机制,推动规划布局、建设标准、时序进度“三统一”。完善中央预算内资金管理“251”工作机制。
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深入开展“品质生活·徽动消费”“文旅惠民消费季”系列促消费活动,与沪苏浙共同打造“满意消费长三角”,建成长三角放心消费单位、线下无理由退换货单位34万余家。加快培育建设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特色商业示范街,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有力吸引沪苏浙等省外游客来皖消费。落实好国家恢复和扩大消费的20条举措,制定出台扩大汽车消费等配套支持政策,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
着力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内联外畅大通道,加快推进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引江济淮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协同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合肥陆港型和生产服务型、芜湖港口型、蚌埠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争创合肥、蚌埠、宿州、阜阳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一批国家及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省级冷链物流基地等,形成多层级流通设施网络。培育融合创新新业态,推广洋山港—芜湖港联动接卸监管模式,共同组建长三角服务贸易一体化发展联盟,深化与浙江“海外智慧物流平台”合作,加强与沪苏浙优质海外仓资源高效对接。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增强全省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全力抓好重点领域投资,高质量抓好“双招双引”,深入实施新兴产业百亿项目攻坚。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建设,高效运行“有效投资E服通”线上调度平台,常态化开展重点项目融资对接,加快推进上海—南京—合肥高铁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释放消费需求,更好发挥消费券乘数效应,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和提质升级,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家电下乡。持续开展“文旅惠民消费季”等活动,积极发展民俗体验等新消费场景,启动沪皖共建长三角区域候鸟式、疗养式、田园式康养,大力引客入皖。
聚焦“科创+产业”发展方向,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勇当先锋
携手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深化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加快建设合肥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协同构建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48家,EAST装置创造403秒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世界纪录。
协力推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实施15项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推动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合力建设G60科创走廊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加快打造“科大硅谷”、中科大科技商学院等一批科创产业平台,畅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未来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
深入推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紧扣“4+10”万千产业体系,推动组建新能源汽车等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实施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聚焦打造汽车“首位产业”,坚持“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发展,引导沪苏浙优势资源高效集聚,推动零部件企业嵌入产业链,携手沪苏浙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34.2万辆,同比增长87.8%,总量居全国第3。
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推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走宽走实。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六大创新品牌”,建强合肥国家实验室,全面提升科学中心所属研究院能级,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领域世界一流科创高地。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加快十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高质量推进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建设,实施好汽车“首位产业”培育工程,推动光伏储能一体发展。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加快长三角枢纽节点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完善物流枢纽、冷链基地、示范物流园区布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供应链平台集聚区。
聚焦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勇立潮头
一方面,大力推进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开展世界一流企业培育建设行动,推动成立长三角企业家联盟,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推行极简极速极便审批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与沪苏浙共同实施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深入推进开发区“标准地”改革。建设长三角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落实《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共铸“满意消费长三角”“信用长三角”品牌。开展常态化对照学习沪苏浙,推出7批761项改革创新举措,全省政务公开工作居国办评估榜首,省级政府透明度全国第3。
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拓展开放合作水平。全面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主动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开展“徽动全球”行动,精心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天下徽商圆桌会等品牌展会和论坛。深化与沪苏浙合作,轮值举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揭牌发布3个重大成果,签署9个合作事项,达成8个方面共识。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连续举办3场企业家座谈会共谋一体化合作。强化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和杭州都市圈联动合作,落地落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7个方面重点任务,深入开展上海与六安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合力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苏皖合作示范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和中新苏滁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成果。
围绕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着力推动“六破六立”,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落实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沪苏浙共建高能级开放载体,加大“新三样”出口优势培育力度。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核心区协同合作,吸引更多境外世界500强、行业龙头等企业来皖发展。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