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
2023-08-22 14:19:11 来源:

编者按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战略定位,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

本报今日策划推出“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专版评论,以飨读者。

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 曹显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多次对做好安徽工作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亲自为安徽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把舵领航,深刻指明安徽发展的优势所在、机遇所在、动力所在、使命所在、任务所在,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截至2022年,我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安徽,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万家,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领域持续并跑领跑,动态存储芯片、柔性可折叠玻璃等打破国外垄断,区域创新能力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7位。科技创新势能加快向发展动能转化。战略科技力量再添新军,深空探测实验室设立运行,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获批建设,认知智能、压缩机及系统技术实验室入选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5%左右,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7件。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0%左右。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00家左右,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滁州、安庆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2023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23073亿元,同比增长6.1%,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这份“期中成绩单”,彰显我省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展现我省科技创新策源的强劲动力。

创新成就亮眼,多年培育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积淀了深厚底蕴,快速壮大的新兴产业集群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省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基础研究、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仍有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仍然不高,制造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新兴产业集聚规模和产业链质量仍待提高,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徽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关键靠创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更加深刻认识安徽在全国科技创新格局中的特殊地位,更加积极主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锲而不舍、接续奋斗,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

夯基垒石,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处于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创新大厦才能建得高。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当前,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制度政策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加快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破解“两头在外”难题,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切实加强科教融汇,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

尊重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从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角度,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为优秀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广阔舞台。目前,我省人才总量已突破1100万,人才队伍持续加强,115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新增高技能人才12.8万人,但与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需求相比,还需要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让安徽成为引才汇智的“强磁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驱动,开辟人才尤其是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新模式、新路径,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措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高校优势,着力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市场管理人才。

深化改革,激活科技体制机制“满池春水”。坚定不移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牢牢把握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战略定位,锚定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抓实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字号”平台争创等,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建设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推动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努力让更多“顶天立地”的高科技转化为“铺天盖地”的生产力,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谁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先行一步、胜出一筹。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要善于识势、顺势、借势,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扬皖所长、放大优势,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刻不停向前进,奋力推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积厚成势、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路行稳致远。

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

■ 梅 麟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江淮大地新兴产业发展风生水起。“中国声谷”成为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争先入驻的“热土”,七大整车企业在皖“论剑”,全球10%笔记本电脑、20%液晶显示屏拥有“安徽身份证”……目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超过6500家,4个国家集群产业上半年营收超过2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1.6%,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光伏、新型显示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成就来之不易,差距不容忽视。我省制造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新兴产业集聚规模和产业链质量有待提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人工智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升级迭代周期显著加快,稍有松懈就可能丧失先发优势,被竞争对手“甩开身位”,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

完善十大新兴产业工作推进机制。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推动优势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要贯彻好宏观调控政策,坚持顶格战法,构建领导带头、部门跟进、市县落实的上下贯通、纵横联动工作体系。围绕“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实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一轮三年规划,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和专项。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万亿级产业,建设智能家电、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10个超千亿级产业,特别是聚焦打造汽车“首位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强化产业组织功能,引导市县做大主导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生态。推动招大引强提速提质提效,健全全省招大引强“赛马”激励机制。建立重大项目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机制,让最好最优的项目得到最优最快的要素资源配置。

做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文章。资金不足、项目无法落地,缺生产要素、机器不能运转,关键人才、关键技术缺失,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任何一块短板,都可能制约新兴产业发展进程。强化新兴产业集群对投资的聚合效应,立足十大产业优势,突出强链延链补链。全面增强要素市场活力,高效运营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扩大市场化基金培育引进,构建更加繁茂的“基金丛林”。全面梳理十大新兴产业外资招引重点领域和目标企业清单,精准引进一批外资项目。积极引进培育专精特新和“四新”经济企业,更加注重在项目引进中对技术创新团队的招引。“一链一策”建立定向招引机制,聚焦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链生态招商。加强与沪苏浙产业链等高对接,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促进各产业集群在各市间的产业链协同。突出高层次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取长补短、互惠共赢。

善用市场逻辑谋事。新兴产业成果转化离不开市场“看不见的手”,新兴产业发展好不好,最终要靠市场检验。企业直面市场,听得见前线“炮火声”,应持续打造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管”机制。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依托,以“制造+工业互联网+服务”为路径,实施“四新”经济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全省域科技力量优化布局,启动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增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市场枢纽功能,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大力实施万企百团出海行动,更大力度抢订单拓市场,加强“一带一路”、RCEP等新兴市场开拓。对标一流持续推出创优营商环境举措,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重视营商环境、时时处处都讲营商环境”良好生态,以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我省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以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做大新兴产业,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 徐 海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详细了解马鞍山市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长江十年禁渔等工作落实情况时强调,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记“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殷殷嘱托,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投入运行,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47万千瓦。污染防治成效得到巩固,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向好,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8%。新增人工造林34万亩,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天空更蓝了、大地更绿了、江河湖水更清了,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同时,应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依然面临绿色低碳转型压力较大、高耗能行业和煤炭消费占比较高等问题。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必须坚持不懈。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治理,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将安徽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坚持把产业绿色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技术改造、设备升级,不断为企业发展蓄势赋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发布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行动,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减煤重大工程。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行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实施能源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

促进生态“颜值”变成绿色“产值”。近年来,安徽田间地头“含绿量”不断上升,乡村振兴步伐愈发有力。金寨县大湾村走出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成为“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明星村。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最亮“底色”,应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发挥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大会平台作用,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体系,把发展农村电商与培育壮大优质农产品品牌更好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激活绿色发展红利和绿色生态福利。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初秋时节,站在合肥滨湖湿地公园高地远眺,八百里巢湖,碧水蓝天、飞鸟云集、游人如织,一派勃勃生机。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应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落实落细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开展消除重污染天气攻坚行动,推进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完善水质保障机制,实施水质提升行动。加快城市污水管网改造,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

厚植绿色发展“家底”。江淮大地襟江近海、天赋山水、灵动秀美,大自然厚爱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要格外珍惜这份礼物。全面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生态屏障,统筹推进皖南、皖西两大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高质量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大力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固生态基础,完善生态系统,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功能容量和承载力。

一屏山水倾心绘,满目美景入画来。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水清岸绿产业优的安徽绿色画卷将更加美丽。



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 韩小乔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为安徽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把舵领航。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给江淮大地带来巨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实现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形象显著提升,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安徽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大众安徽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建成,世界制造业大会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可以说,没有“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引领,就没有安徽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发展。

伟大变革,书写崭新篇章。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逐步显现,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可期。然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安徽发展仍面临一些风险挑战。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改革力度不减,问题才能逐一击破,发展方能积厚成势。牢牢把握“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要求,坚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努力探索和创造新经验,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走在前。

思想桎梏一旦被冲破,发展动力就会空前释放。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革的是既得利益。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刀刃向内。连续两年召开“新春第一会”,持续部署开展“一改两为”工作,全面推广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安徽大步走在简除烦苛释放活力路上。从推动“六破六立”入手推动思想大解放,从改革增动力、开放添活力角度推动环境大优化,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作风大转变,坚决树牢崇尚实干鲜明导向。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打破各类“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多为企业家、创业者“雪中送炭”“雨中送伞”。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保持“钻劲”“韧劲”“闯劲”,加快提升干部攻坚克难本领。全力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政治生态,不断汇聚加快发展的正能量,让全体党员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改革,应向关键处挺进、在最难处攻坚。越是面对深水险滩,越要苦练内功、抢占先机,越要迎着问题上、敢啃硬骨头。强化有效投资关键支撑作用,全面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化一产“两强一增”、二产“提质扩量增效”、三产“锻长补短”,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多措并举惠民生暖民心……安徽在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继续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实走深。突出问题导向,破藩篱、涉险滩、革积弊、去沉疴,才能不断拓宽改革深度。拒绝单兵突进、不搞零敲碎打,密集出台、整体推进各领域多个改革方案,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准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改革含金量必会化作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步伐应越迈越大、开放大门要越开越大。安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开放程度取决于改革力度,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才能增强内外联动、实现合作共赢。围绕十大新兴产业,找准项目投资接口,从紧迫问题入手,牵住“牛鼻子”。采用集中与分散、组团出海与小分队出海方式,实施好“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行动,把握好“统”与“分”的关系。招商引资引入“赛马”机制,以实绩论英雄排位次,走好“稳”与“进”的平衡木。以制度型创新为引领,全面提升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能级,发挥“以点带面”示范作用。扩外贸、引外资、促外经、强平台。握拳聚力,主动适应改革需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弄潮儿向涛头立。前行路上,要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和勇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