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扩量增效打造制造强省——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综述
2022-10-13 11:39:28 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省工业经济提质扩量增效,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成效。
 
总量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工业增加值于2018年突破万亿元,由2012年的728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3082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729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35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中,企业数由12974家增加到19553家,资产总计由21929亿元增加到48960亿元,营业收入由28487亿元增加到44776亿元。
 
增速稳居全国前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总体保持了全国靠前、长三角及中部领先的水平。2013一2021的年,年均增长9.2%,增幅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四位、中部第二位、长三角第一位。
 
产业能级跨越。全省工业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实力持续增强。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覆盖了国民经济41个大类行业、194个中类行业、594个小类行业,其中后两者比2012年分别增加12和101个。2021年,营业收入超千亿的大类行业有12个、比2012年增加2个,29个行业占全国比重比2012年上升,建材、电子信息、汽车、化工等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科大讯飞长鑫存储、埃夫特、应流集团等成为行业翘楚,阳光电源逆变器技术国际领先。
 
优势产品竞争力增强。全省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工业产品品种从少到多,产量从低到高,大幅度提升。2021年,水泥、平板玻璃、微型计算机设备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4、9、5位,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5%、3.2%、1.1%提高到6.3%、4.6%、7.9%。
 
产业结构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制造强省战略,产业地标由过去的资源型“铜墙铁壁”,转变为今天的创新型“芯屏器合”“大智移云”。2013一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2.6%、22.3%和14.7%。
 
创新动能澎湃。全省始终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由2012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39.1亿元,年均增长15.1%;研发投入强度由0.73%提高到1.65%,提高0.95个百分点。
 
新动能加速释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持续加大工业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为全省工业发展增添新动能。2013一2021年,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1%,其中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3.1%。
 
发展活力迸发。全省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启动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13一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中小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已连续举办4届世界制造业大会,累计签约项目2455个、投资总额达2.4万亿元。
 
劳动生产率和效益水平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2年的26.8万元/人增加到2021年的36.1万元/人;利润总额由1470.2亿元增加到2669.9亿元,年均增长10.3%,占全国比重由2.6%升至3.1%,居全国位次由第15位前移到第14位;产成品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由9.1%降至7.4%;资产负债率由60%降至56%。
 
企业盈利能力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由2012年的5.6%提高到2021年的6.4%,营业收入利润率由5.2%提高到6.0%;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由85.9元降至85.3元。
 
“含绿量”增加。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决落实节能减排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013—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1.3%,年均下降5.7%,均完成各年度控制目标。(记者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