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远县定城镇2021年秋种现场。 通讯员 王喜春 记者 罗宝 摄

定远县连江镇2021年秋季水稻收割现场。 通讯员 程相艺 记者 罗宝 摄

10月15日,宿松县长铺镇马塘村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内,果农在给火龙果树修剪枝叶。 记者 陈成 摄

10月15日,来安县三城镇农技人员深入鸿运食用菌农民合作社指导科学种蘑。记者 胡娅莉 通讯员 吕华 摄

深秋时节,农机手正在肥西县高店乡高升村的稻田里收割。据介绍,该乡今年共计种植水稻9万多亩,现已收割三分之一。 通讯员 金萍萍 记者 许蓓蓓 摄
推行田长制 破解“三田”难题
定远县西卅店镇陈庄村村民杨法七长期在外务工,家中4亩耕地无人耕种。今年春天,他回家花200元购买杨树苗栽种到地里。陈庄村党总支副书记、村级副田长熊国军在巡查中发现这一情况后,与他谈政策、讲道理,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把田里的树苗移走。村干部还设法帮助杨法七将撂荒的土地流转给了本村的种粮大户杨孝宽用来种植红豆。
定远县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耕地面积278.85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前些年,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下滑,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耕地闲置“荒田”、种树种草“占田”、违规建房“毁田”这“三田”现象时有发生。“全县耕地多,执法监察人员少,村干部又没有专人负责和管理执法权,导致‘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定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执法监察大队大队长章立兵介绍。
去年9月10日、1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陆续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
定远县西卅店镇北靠大金山林场,村民过去把荒田、岗地都栽上了桃树、朴树等,后来看到了效益,就渐渐往耕地里栽,往往一亩地半天就栽上了,执法部门来不及发现和制止。去年4月,西卅店镇结合当地实际,率先试点探索田长制,把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发现环节下放到村一级,建立起网格化管理机制,取得良好效果。
今年4月,“田长制”在全县推开。全县以村级为单位,划分网格责任区258个,设立县、乡、村三级田长2664名,明确县级田长抓统筹、乡镇田长抓落实、村级田长抓巡查,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监管格局,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根据规定,县乡村三级田长分别由三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形成合力。
村级田长由于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一线,利于源头管理,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8月,池河镇池河村副田长把保芹在日常巡查时发现自己辖区有6家农户40多亩耕地有撂荒的可能,她挨家逐户宣传“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等耕地保护政策,这6户群众及时联系旋耕机,把耕地全部种上了黄豆。
配套建机制 确保政策落“地”
在定远县,在交通要道、田间地头设立一块块“田长制”标志牌,标示着保护区域、田长姓名、工作职责等信息。同时,发挥村民理事会、议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调动广大村民主动参与耕地保护。
记者了解到,该县村级田长分片包干,每2天至3天组织一次巡查,发现问题后可通过微信群等直接以图文形式上报。到目前,全县各级田长开展巡查9.6万余次,发现并制止“三田”行为58起,恢复粮食种植面积3000余亩。
如何处理耕地保护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记者在西卅店镇看到,全镇耕地面积14.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1.8万亩,只种植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一般耕地2.6万亩,部分种主粮,部分种豆类、蔬菜等经济作物。“根据规划,最适合种主粮的田基本上都是永久基本农田,有226万多亩;一般耕地基本上是基础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合种什么作物主要看村民的实际需要。”西卅店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郑大刚说。
为保障田长制有效实施,定远县建立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台账,强化问题交办、转办、督办,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对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第一时间上报乡镇,及时督促当事人予以改正、恢复原状。对未及时改正的违法行为,上报县田长制办公室,由县级田长督促乡镇级田长限期落实改正。该县还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申请6.6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对耕地保护成绩显著的乡镇给予100至200万元资金激励,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后期管护与修缮、耕地质量提升等项目。乡镇财政对镇村田长工作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田长制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管理成效与绩效挂钩。对辖区内耕地保护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对违法占用耕地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进行约谈;对新增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突出的,作为问题线索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同时,建立乡镇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自然资源管理审计制度等。
“我们还在乡镇成立综合巡查组,探索建立‘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同时,依托GIS、GPS、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开发‘掌上田长’APP,实现日常巡查、问题判定、工作监管全覆盖。”章立兵告诉记者。
针对基层事多人少的矛盾,定远县将田长、林长、河长、路长合一,统筹解决田长辖区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任务。
土地增效益 激发种粮热情
定远县以推动田长制为契机,处理好耕地保护利用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多措并举改善耕地耕种质量、加快土地流转,延伸“定远农品”产业链。今年以来,全县高标准农田新增9万亩,累计建成135.08万亩。全县中、高产田面积已累计210万亩。
据西卅店镇党委委员、副田长周多兵介绍,“田长制”试点推进后,该镇已有两个村总计6000亩土地,通过村级田长对接,流转给了大户经营。今年以来,全县新增流转土地面积3.2万亩,累计流转面积达112.2万亩。
该县还出台《关于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运行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粮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实现种子采购、肥水灌溉、病虫防控、技术指导、机械作业“五统一”管理,有效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截至目前,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9%,其中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达97%,该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除了利用好惠农政策,对种粮大户在用工、农资购置等方面提供政策、资金等扶持外,还应延伸耕地全产业链,提升农田产出效益和农民整体收益。”定远县委书记邹军介绍说,种粮的整体收益不仅体现在出售水稻、小麦、玉米等基础口粮的收入方面,同时还应包括提升粮食产业加工的附加值、秸秆再利用价值,培育以粮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为主导的农村经济。
定远县以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主,缺乏区域性主导品种与品牌优势,基础粮食产品很难以“一村一品”模式增加当地农作物的附加值。因此,提升农民收入的途径就必须从提升农业产业链方面着手。如,针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定远县引进光大生物能源、众兴菌业等加工企业,并成立农兴农业公司,逐步实现了秸秆的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开发和利用。其中,安徽众兴菌业是国内从事双孢菇种植与销售的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800多人,每年消化小麦秸秆10万多吨,菌渣可当作有机肥还田,真正实现秸秆资源的环保再利用。此外,该县还引进现代种植养殖企业,以“三品一标”理念发展起集群虾、绿色猪、百亿鹅、规模菌等特色产业,让粮食和经济作物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特色产业有了稳定的原料和饲料来源,形成良性互补,为做强做优江淮分水岭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罗宝 邹宝元 通讯员 王文)
淮南:防止“非粮化” 种草改种粮
“粮食安全是大事,咱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退出草坪种植,尽快恢复粮食生产。”10月16日,寿县涧沟镇草坪种植户李学成组织机械对土地进行深翻。作为涧沟镇曾经的草坪种植大户,蔬菜、大豆等成为他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近年来,淮南市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保护好有限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该市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补充耕地落实占补平衡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耕地保护目标考核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和粮食安全县长(区长)责任制考核,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大保护格局。
走进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记者发现,曾经占用旱地与内陆滩涂而建的一栋检验检疫用房已被拆除,重新复耕到位。针对不符合设施农用地管理的违规现象,当地政府强化监测监管。据了解,淮南市持续加强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控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多举措、多渠道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和跨县区指标调剂,实施耕地“提质改造”,满足建设用地报批占补平衡的需求。
在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5000亩水稻喜获丰收,亩产600公斤,出米率达67%,创历史新高。店集村党支部书记朱振标向记者介绍,村里曾经有返乡创业村民承包50多亩良田养殖蚂蟥。对此,村里及时叫停,并将其所承包的耕地进行了修复和复垦。
“淮南市实有耕地面积516.83万亩。坚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建设好、管理好高标准农田,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淮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陈涛告诉记者。(记者 柏松)
蒙城:小田并大田 规模出效益
10月12日,记者来到蒙城县立仓镇老王圩村高粱种植基地,4000亩高粱穗粒饱满,一片火红。“今年高粱平均亩产量在410公斤以上,真是丰收年!”村民王等告诉记者,他今年种了30亩高粱,收获后直接卖给合作社,不用晒干去杂,每公斤5.4元,除去成本,纯收入超过5万元。
王等与父母、兄弟共承包了30亩地,在分地时,村集体考虑公平和利益,按土地优劣等次“户均分田到户”,30亩地被分为零零散散十余块。王等说,兄弟们外出务工后,全家族的土地都交给他一人耕种。2014年10月,老王圩村推行了“一块田”改革,全村11000亩土地有9000亩实施了“一块田”。王等的30亩地合并成了一块,通过精耕细作,土地产出率提高了20%左右。今年,王等加入了胜利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跟着试种高粱。该合作社负责人王利介绍,今年他与贵州一家公司签订了4000亩酒用高粱种植合同。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亩,带动周边农户成片发展2000亩,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不仅保证了种植户增产增收,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8万元左右的收入。
“没有‘一块田’改革,老王圩村酒用高粱就不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王利深有感触地说。
据了解,目前蒙城县有263个行政村、5210个村民组开展了“一块田”改革,其中,整建制完成的村102个,合并农地165.76万亩。“一块田”改革试点,加速了土地规模经营,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91.2万亩,流转面积为1000亩至5000亩的经营大户有23家,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发展到300多个,普通农户两季作物种植亩均节约成本30元至50元,全县农业投入年减支近2000万元。
郎溪: 荒地变耕地 虾田还稻田
10月14日下午,郎溪县凌笪镇岗南村石头山塘组村后的一大片油菜地里,71岁的村民胡少青正在给油菜间苗。“去年秋季种了油菜,今年夏天又种了玉米,菜籽油自家吃不完的能卖点,玉米喂喂鸡鸭,原来的荒地变成了‘菜篮子’‘钱袋子’。”胡少青笑着说。
胡少青劳作的这块地,几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地。2020年,政府申报了补充耕地项目,将村头这6亩荒地改建成可耕种的土地,交给村民耕种。“近五年,我们通过实施补充耕地项目新增土地800余亩。今年,我们继续投入150万元实施补充耕地项目107亩。”该镇自然资源规划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该镇下吴村岗头组附近,记者看到,成片的水田里已不见青虾和养虾人的身影。“今年6月,我们村与天目湖水源地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将2800余亩虾田承包给对方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每年支付村民每亩800元的承包费,对青虾养殖户给予每亩5500元的补偿,以前的养殖户们有的种植茶叶,有的外出打工,都有了挣钱的门路。”该村党总支书记蒋福金告诉记者。
近几年,下吴村受附近省份青虾产业影响,全村青虾养殖面积2800余亩。2017年,该村麻园组的黄殿云先后流转130亩农田养殖青虾,年纯收入20多万元。今年初,村干部告诉他,在农田里养殖青虾改变了基本农田用途,必须退养还田。经过乡、村干部的多次上门做工作,黄殿云和其他养殖户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退养。
“我们在保障全镇永久性基本农田不少于5133.98公顷的基础上,还通过复垦、补偿耕地项目、土地整治项目等增加土地499亩,实现土地保有量不少于5487.92公顷的目标。”该镇分管负责人余旭辉介绍。(通讯员 夏忠羽 记者 张敬波)
望江:遏制“非农化” 守护“饭碗田”
“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建房、不准强占多占耕地建房……”10月14日,记者在望江县长岭镇后埠村看到,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被醒目地张贴在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墙上。村党总支书记王长根告诉记者,村里配备一名国土信息员,负责台账管理和日常巡查,同时将32个村民组分成7片,实行网格化管理。
为守护好“饭碗田”,望江县成立高规格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县纪委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县政府分管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副县长任专职副组长、县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层层落实保护责任。同时,县政府出台《乡镇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实行耕地保护不达标“一票否决制”。
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结合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初步成果、卫星遥感影像等情况,全面摸清2016年以来查处违法占用耕地建住宅情况,实行台账管理,持续督察整改。2018年8月,望江县高士镇武昌村阳塔组67户村民违法占用村集体土地1.7亩(其中耕地面积0.23亩),建设村民文化活动中心。2019年8月,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立案查处,责令退还土地,拆除地上建筑物,并处罚款7954.35元。当事人拒不履行拆除建筑物的行政处罚,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今年6月,高士镇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依法拆除违法建筑物,恢复了土地原状。
“2020年全县43个新增建设违法用地整改图斑任务,已整改销号38个,其余5个按照相关政策依法依规分类处理。”望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执法监察大队大队长童劲松介绍,不久前,该县还跻身全省16个耕地保护成绩突出县(市、区)之列。(记者 洪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