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省级人大制定的第一部商会条例,《安徽省商会条例》自2019年10月1日颁布实施至今已有两年。这期间,安徽省各级工商联系统和商会组织围绕商会党建、商会调解、乡镇街道商会登记参与地方法规和政策制定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加强商会党建
筑牢理想之基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老话,更是实话。在商会建设中,抓好党建工作,以党建促会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安徽省商会条例》颁布实施两年来,蚌埠市工商联积极探索商会党建新模式,9家商协会荣获全国“四好”商会称号,基层党支部成立超过60%,组织的“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主题实践和志愿活动等获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倾力打造的蚌山区城南商会党建工作,获全国工商联《中华工商时报》2020年度“创新中国”特别案例奖。
庐江县工商联始终高度重视非公企业和基层商协会组织党建工作,常态化赴会员企业、商协会指导党建工作,两年来,对照《安徽省商会条例》要求和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商协会建设基层党组织,以党建引领商协会各项工作,目前,已建成6家基层党支部。同时,为统一管理和指导所属商协会的党建工作,县工商联建成所属商会党委,隶属庐江县县直机关工委和县工商联党组双重领导,业务上同时接受县委非公工委指导。
歙县工商联通过党建引领,进一步强化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加强商会凝聚力、影响力、执行力,提高商会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组织浙江商会党支部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组织企业家协会党员瞻仰祝同坦烈士纪念碑并重温入党誓言等系列庆祝建党一百年纪念活动。“七一”期间,商会新发展党员5名,增加了商会党组织新鲜血液。
夯实组织基础
推动经济发展
商会组织是会员困难时抱团取暖的避风港、机遇面前众人拾柴共同发展的领头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的桥梁纽带助手,是影响会员、团结凝聚会员、促进社会和谐的调节机和稳定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商会组织。
淮北市工商联为进一步夯实组织基础,积极培育和发展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商会组织,近两年来指导成立市山东商会、阜阳商会、六安商会、汽摩配行业协会,新吸纳市广告协会、房地产业协会等为工商联团体会员。截至目前,全市工商联所属商会62家,其中市级商会22家,包括9家异地驻淮商会和13家行业商协会;县区级和基层商会40家,包括行业商协会5家、园区商会4家、乡镇街道商会31家;在民政部门完成登记注册的商会52家,尚有10家商会未完成登记注册,包括乡镇街道商会9家、县级园区商会1家,预计将于年内实现登记注册全覆盖。持续开展“一会一品牌”创建和“四好”商会互学互评互促活动,已打造国家级“四好”商会3家,省级“四好”商会7家,市级“四好”商会12家。
宿州市工商联通过抓宣传、促规范,保障基层商会建设。宿州市工商联与民政部门建立密切联系沟通机制,针对乡镇商会登记工作中的难点,提前对注册登记各环节逐一摸排,把注册登记要求和商会筹备工作紧密结合,靠前指导服务。对乡镇商会登记前置审查、思想政治工作、研讨活动、按章程开展活动等事项进行监督,指导引导商会依法制定章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其规范运行、健康发展。截至8月底,全市乡镇街道商会共46家,已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有5家,成立党组织的乡镇街道商会有4家,并选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其余正在规范整理、有序推进中。
创新社会治理
探索法律服务新途径
商会调解是工商联创新社会治理、服务促进两个健康的有益探索,是商会依法自治、畅行法治、倡导德治的重要体现。
2018年6月,滁州市在全省率先成立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三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滁州市工商联聚焦“两延伸一拓展”(向县级工商联延伸、向基层商会延伸、向法律服务全方位拓展),深入推进法律服务,逐步形成“滁州经验”,受到多方好评和肯定,去年底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一是组建了一支由企业家、商会协会负责人、律师、退休法官组成的优秀专兼职调解员队伍。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观摩、案例研讨、传帮带等不同形式,不断提高调解员综合素质,提升调解工作水平增强法律服务实效。二是与司法部门建立了“万所联万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司法部门的法律专业优势和工商联的联络协调优势,形成法律服务的整体合力;与法院建立了调解员派驻基层法院驻点联系制度,在基层法院设置商会调解工作站,配备专职调解员驻院工作,及时发现大量商事纠纷案件,为有效开展商会调解工作提供了活水之源。三是在调解中注重发挥基层商会的组织优势,安排商会协会定期轮值与现场观学习、参与调解,突出调解与普法相结合,结合调解案件实际案例创作普法手册,创作《商会小课堂》普法小视频,主动预警,引导企业风险防范,通过普法宣传、典型案例、预警提示等形式力争最大限度地把矛盾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商会内部。
自《安徽省商会条例》实施以来,宿州市工商联积极推进商会人民调解工作。一是健全工作机制,与市、区两级法院,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直属商会积极合作,设立商会人民调解工作站11家,为护航民营企业发展搭建重要平台。二是规范工作规则,及时印发《宿州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试行)》,明确了商会人民调解工作流程,为化解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矛盾纠纷提供保障。三是共同搭建平合,利用送法进企业、讲法进商会、调解进站点等形式,主动受理企业涉诉纠纷。截至8月底,全市各县区商调委已经全部做到组织、人员、经费、场所、制度“五个落实”,累计深入开展“法治体检”“法律三进”等活动230余次,市县各级商会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调解案件1006件,调解成功546件,成功率5427%。
发挥对外窗口作用
协同高质量发展
积极发挥商会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能将安徽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和加快发展的意愿、招商引资的诚意传达给更多的有识之士;同时,也可以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转移等信息及时传递回安徽,引导更多江、浙、沪、皖本土企业家、省内外投资商、国内外公司到安徽考察投资。
近年来,淮北市工商联积极发挥对外窗口作用,引导商会加强与沪苏浙等地商会的对接交流,开展商贸考察、合作洽谈,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商脉资源优势,强化招商激励引导,组建商会招商团开展以商招商,为全市“双招双引作贡献,近两年先后引进康美绿筑、润岳科技、绿优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项目,投资额逾20亿元。
今年以来,宿州市工商联积极组织商会及企业代表先后到北京、杭州、宁波、深圳、东莞、江门等地开展异地商会走访交流;组织商会负责人赴青岛、徐州、宿迁等地,开展对接淮海经济区互融互促活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
安庆市工商联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双招双引”。拓途径,与上海奉贤、浙江嘉兴等地工商联缔结“友好商会”,组织商会成员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先发地区参观考察10余次。谋合作,在长三角10个城市成立安庆商会,组织商会成员参加长三角商协会资源对接会,与沪苏浙皖8个城市工商联签者《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搭平台,连续三年举办“宜商爱宜城、回乡建家乡”联谊活动,组织上海、江苏等地宜商回乡考察投资。(记者 张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