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2日下午,正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称赞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今年3月份,全国工商联在南通设立“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组织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在张謇企业家学院开展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南通,一座历史悠久、钟灵毓秀的城市。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不仅有着名扬四海的狼山古刹、千年濠河,也孕育了一代爱国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阳春三月,全国工商联在张謇企业家学院举办的“全国工商联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培训活动,让我有机会走近这位开中国民族工业之先河,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着彪炳贡献的张謇,深入参观学习后,受益匪浅、感悟良多。
一、天下为公、社会之利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这句镌刻在张謇纪念馆照壁上的名言,是张謇奋斗一生的追求。哲人冯友兰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坚持。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有了意义,进而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所说的境界,在张謇身上就有着突出的体现。“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义与利的区别,就是公和私的区别。无论身在官场,还是弃官从商,张謇都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先,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胸怀家国、忧国忧民,真正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实业救国”的精神。1895年,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张謇筹办了第一家企业——南通大生纱厂。名字“大生”的由来,取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意为:天地的最大恩德,是为宇宙和人类提供生生不息的环境,让各类生命各得其所,安身立命。寄托了张謇的理想——天地间最大的政治是国计民生。张謇取“大生”为名,以此自勉,明确了企业创立的使命,就是遵循天地、强国富民,为天下苍生谋幸福。如此境界,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传承。所以我们总能看见,在从政和从商的转换间,他的取舍之道,那就是更好地为国为民,用经济之根基,来完成政治理想和抱负。在商人的角色之上,张謇呈现的更像是一个仿效天地的治理者、政治家,他靠着一已之力,为官从商,竭力去优化这个社会,像天地一样,誓为普天下的苍生建一座城,他心中的理想之城。
二、实业兴学、富强之本
张謇心中的理想之城,是仓廪实、知礼节,是物质的丰沛,精神的富足,更是国泰民安。作为清末状元、晚清三品官员,张謇本可以平步青云、升官发财,可当他目睹列强入侵,国是日非,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张謇毅然放弃功名仕途,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抵制外国资金的侵入。中国士大夫一向耻于经商,“状元办厂”在当时更是新鲜事。但他这样表明心志:“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苟欲兴工,必先兴学”,实业可振兴经济,教育可启发民智,张謇深刻地明白办实业、兴教育才是富强之本。张謇波澜壮阔的一生,先后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大聪电话等20多家企业,涉足几乎所有的民生工程。建立370多所学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言商向儒,倡导“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通过实业壮大国力,又通过教育来为国育才。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张謇的教育思想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形成并发展的,冲破了传统教育的禁锢,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张謇为南通教育总计投资257万两白银,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近400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他极力倡导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坚持教育服务于实业,服务于民生的宗旨,中西结合,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先是兴办实业,而后倾资兴学、以商养学,张謇把他从商的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和地方公益经费。有人总结说,张謇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三、实业兴国、国之命脉
衡量一个企业家是否爱国的标准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说:“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通过张謇的故事就会发现,他正是这方面的榜样。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张謇还投资或参股设立了榨油厂、肥皂厂、冶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构建了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并进一步发展了运输、仓储、电力、通讯、食品、金融、地产等产业,不仅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一百多年的商海沉浮,大生纱厂已经发展为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至今仍在原址进行生产经营,坚持主业,纺织产业始终是大生的根与魂。
实体经济是国之命脉,是民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实体经济,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一个主业,这是本分。”对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习总书记曾经这样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鉴往事,知来者。回望一个人,回顾一种精神。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此后的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都是根源于此。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了五点希望,第一就是要增强爱国情怀。习总书记说:“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张謇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他始终以一颗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守正创新、励精图治、修己以安人。站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理应以张謇为楷模,通过不断做大做强企业,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的繁荣富强。为社会谋福利、为苍生谋福祉。经济利益不是张謇办企业的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做出一流企业兴国安邦、造福苍生、兼济天下。民国学者钱穆说:“中国人常有一个天下观念,超乎于国家观念之上。他们常愿超越国家的疆界,来道行于天下,来求天下太平。”从一带一路到减免穷国债务,再到把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来开展国际援助,可以说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天下观念的落地。同样心怀天下的张謇,心系家国、责无旁贷、实业报国,我们要以张謇为榜样标杆,汲取前人身上的精神养分,积极践行企业责任,将强国富民、国泰民安作为企业的终极追求和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博仑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丁中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