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 人工智能“显神通”
2020-04-21 09:52:52 来源:

004.jpg

4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智能导诊机器人“晓医”为前来就医的居民提供导医导诊服务。记者 马成涛 摄

人工智能(AI),曾是电影大片中的常客,如今却已经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自动监测识别、临床辅助诊断、智能测温和消杀……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迎来了新一轮的应用需求。这是疫情之下的应急之措,或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

代替人工作业 AI应用“显神通”

疫情之下,人工智能应用代替了很多人工作业,这不仅提高了疫情防控工作效率,也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近日,在合肥市经开区智能装备科技园内,一台智能机器人正在喷洒消毒水。据了解,这款“防疫消杀机器人”由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研制而成,包括药箱装置、喷雾装置及控制终端等模块,可轻松应对各种复杂地形。“它可以爬坡、越障,喷雾距离超过5米,单次作业量相当于8名传统工人的作业量,可覆盖5000平方米的区域。操控简单,工作效率高,续航能力也很强,可应用于车站、机场、商场、医院、园区等场所的消毒作业。”该研究院无人装备研究所副所长管永贺说,研究院目前已经研制完成弥雾消杀机器人、智能巡航消杀机器人等多款产品,助力疫情防控。

在铜陵市,城市管理者可通过视频天眼实时监控人流,智能识别公共场合人员聚集和不戴口罩的情况。依托科大讯飞“城市超脑”平台,该市已经汇聚超过5000路的视频监控,可实现智能监测,一旦监测到超过5人的人流聚集情况,会及时通知周边工作人员疏导人流,降低人员聚集导致的感染风险,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铜陵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城市超脑”负责人钟坚介绍,“城市超脑”充分发挥数据汇聚、挖掘、分析能力,依托已经汇聚的30多亿城市大数据,以及170.56万人口数据、43.27万户数据,与疫情期间社区人工采集的居民数据进行碰撞比对,为疫情防护一码通、出入农贸市场实名登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无人技术”在疫情期间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减少接触,降低感染风险,外卖、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等纷纷推出无接触配送。在我省部分医院,智能机器人代替了医护人员的部分工作,穿梭于药房、电梯、病房等之间,为患者送药、送餐,最大程度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还有一些机器人在医院大厅等场所提供7×24小时疫情防控信息查询、疫情防治政策宣传等服务,助力疫情防控宣传。

AI场景加速落地 产业“智能化”成新潮流

工信部近日发布的通知提出,各地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加快病毒检测诊断、疫苗新药研发、防控救治等速度,提高抗疫效率。

3秒内就可完成一例患者新冠肺炎辅助诊断,病灶召回率达到90%,阳性病例全召回,可为医生提供准确、高效的辅助诊断参考……人工智能技术在疫情监测、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科院科技攻关指挥部”协调下,科大讯飞攻关团队在3天内便开发出新冠肺炎影像辅助诊断系统。“放射影像科医生诊断疾病,要对CT切片逐层分析,花费10分钟左右才能诊断完成一个病例。针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医生的阅片量还会更多。而新冠肺炎影像辅助诊断系统,3秒内就可完成一例新冠肺炎病例辅助诊断,极大提高了医生工作效率。”科大讯飞攻关团队工作人员近日表示,借助新冠肺炎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医生不仅能提高诊断效率,还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针对社区排查难题,科大讯飞基于先进的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研发了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可打电话、发短信,对重点人群进行发热筛查和跟进随访,协助进行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和宣教,效率提升5倍以上,减轻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随访负担。据统计,1月21日至4月14日,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已在30个省市地区应用,通知与新冠病毒相关的内容电话1033万人次,针对重点人群电话随访695万人次,短信2688万人次,累计服务4416万人次。另外,科大讯飞还开发出电梯智能语音系统,用户动动嘴,就能完成乘梯操作。“系统支持离线语音识别,离线版本集成了算法强、高抗噪的语音芯片,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科大讯飞技术人员说。

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家居、金融、安防、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已落地生根。业内人士认为,疫情防控加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推动智能化产品加速普及。人工智能之所以在疫情期间“显神通”,得益于日益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发力“新基建” 或成新的投资蓝海

疫情发生以来,人工智能、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网购、在线教育、远程办公、远程医疗、短视频、直播等新产业、新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于制造业,《通知》称,推动制造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工业App)、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推广协同研发、无人生产、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恢复制造业产能。

人工智能“新基建”,解决民生痛点,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专家指出,以医疗为例,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I医生可以提高基层医生的诊断能力,推进分级诊疗扎实落地。不过,目前这还面临不少瓶颈。与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一样,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建设成果难以让人具体看到,投资周期也较长,投资方不敢轻易投资。专家建议,加快新基建,要转变观念。同时,加大教育投入,注重人才培养,破除AI人才短缺困局。

业内人士表示,要进一步提升智能语音、图像识别、算法等技术,不断拓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快推进AI开放平台、智能供应链、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智能化,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智慧工程建设,让百姓更好、更多地获得人工智能红利。(记者 马成涛)

责任编辑:杨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