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篆字是指在篆字的基础上,将梅花镶嵌字内,使之天然成为一体,远看像篆字飞舞,近看似梅花盛开,篆体本来就很难令人读懂,加上梅花的点缀,便显得更为生涩难懂,更增加了它朦胧神秘感。
“梅花篆字”字中有花,花中藏字,独成一体,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现已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以“远看为花,近看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融为一体,字体刚劲有力”为特点。古人爱梅、赏字的习惯,赋予了“梅花篆字”遒劲、淡雅的文化内涵,也使之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一块活化石。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传统的名花,它象征着快乐、长寿、顺利、和平、吉祥。宋代王安石咏梅名句:“遥知不是雪,为有喑香来”和元代王冕题画《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充分表现人们对梅花象征的、高尚品格的、崇敬爱戴的情怀。
陈三两是业内人员公认的梅花篆字大家,原名李淑萍,祖籍山东惠民县辛店镇李家寨村人,明朝正德年间举人李经九之女。李经九夫妇被宦官刘瑾谋害,而后她隐姓埋名,取名陈三两。“陈三两”不仅文章写得好,还能双手同写梅花篆字,当时在武定周边县无人不晓。她乐善好施,口碑极佳,曾收落魄书生陈奎为义弟,拿出私蓄资助陈奎食宿,并亲自教他读书作文,后来陈奎中了状元。到了晚年,“陈三两”又用积蓄创办“福利院”,收养了不少孤儿。其中有一郭姓儿童特别聪明,“陈三两”不仅教他学文识字,还亲手教他“梅花篆字”。“陈三两”是梅花篆书大家,经她七、八年的精心传授,
这个孩子深得其真传。长大走出福利院后,利用他学得的梅花篆字技艺走街串巷,以卖字养家糊口,并将这一书法艺术一代一代传了下来。“陈三两”去世时84岁,从当时的富春院到东关外她的墓地约有三华里,送葬的人们成百上千,都是自发赶来的。这个郭姓孩子不但亲自为陈三两送终出殡,每逢年节还要祭奠扫墓,亦可谓尽了孝道。“陈三两”的事迹在其故后亦被搬上电影、电视、戏剧舞台,通过京剧、蒲剧、曲剧、豫剧、越剧、河北梆子等多种剧种仍在传唱。
郭氏将“梅花篆字”传至十二世孙郭敬斋【号、文山】时,因正值民国战乱时期,民不聊生,他遂又以卖字画求生。有一年,郭敬斋来到中原古城蕲县街头,饿着肚子连摆了三天的地摊,无人问津,分文未进。在那个时代人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哪有闲情雅致去买字画,悬于家中欣赏呢?那天晚上无处藏身的郭敬斋就躲到王家大门屋檐下避风御寒,夜里竟被冻僵门外。
王从彬先生早晨推开大门,却发现一个中年男子蜷缩门前,已冻僵昏厥。他赶忙喊来家人,把中年男子抬到床上,加衣盖被,熬药喂饭。中年男子慢慢苏醒过来。郭敬斋苏醒过来才知缘由。得知救命恩人名叫王从彬,出身富贵家庭,读过私塾,后来在当地当过教书先生,也是一介文人,两人谈得很是投机。为了报答王从彬的救命之恩,郭敬斋决定将祖辈从陈三两那儿学得“梅花篆字”传授给他。王从彬听了很是高兴,天天跟着郭敬斋研磨临帖,潜心钻研。过了足足半年之久,王从彬的梅花篆字技艺已是出神入化,挥洒自如,郭敬斋也就此告辞还乡了。
为了报答王先生的救命之恩,郭敬斋就把祖传的梅花篆字写法,全部传授给了王从彬。并告诉他:这梅花篆字是祖上所传,先辈曾拜陈三两为师学习这门技艺。虽不被世人所器重,郭家却是视为传家之宝,辈辈传承下来。王从彬先生也不是一个张扬的人,学会梅花篆字后很少示人,只是在农闲之时写上几幅自娱自乐,也从未收徒授艺。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年事已高的王从彬觉得自己写了大半辈子的梅花篆字不能失传,得找个合适的人选传下去才对。他思来想去,认为自己的侄子王洪军自幼聪颖好学,把他叫到身边,说出了心里话。
“文革”结束不久,舞勺之年的王洪军正式拜王从彬老先生为师,研习梅花篆字,这一写就是四十多个春秋。
至今,王洪军老师在“梅花篆字”艺术的创作道路上风雨历程45年,已完成:1、56米长首部“梅花篆字”《紫金城序》已写好,成功载入吉尼斯。准备无私奉献国家。2、共2部每部4982个字“梅花篆字”《中华常用字字帖》(楷书已写好、篆字在写),待出版发行。3、60米长北宋古版“梅花篆字”《百家姓》楷、篆体共长卷3套共180米长、0.53米宽、散版一套567个字,待出版发行。4、《梅花篆字56个民族的常用语》在筹划中。5、《250个国家的梅花外语单词》待写,《梅花外语字母》《梅花篆字天干地支》《梅花篆字12生肖》《梅花拼音字母》已写好。愿:让有人的地方就知道中国国学中古老文化、更知道有“梅花篆字”。愿:梅花开中国、篆字写世界。想“不在国内为第一、只在世界成唯一”。为完了自己的心愿、把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发扬广大、愿无条件、免费传授“梅花篆字”技法、在全世界暂收500人学员、共同完成梅花篆字艺术不至于失传的民族大业、年龄不限、特有吃苦心志、有民族责任感、永不放弃坚定毅力的、书法、绘画、工笔、水彩、素描基础知识的优先。最后成立“梅花篆字基金会”(已成立、待运行)为社会多做公益事业、主要指:1、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特困退伍军人。2、山区特困穷孩子上学。3、艾滋病孩子。4、白血病孩子。5、社会特困老人。
除了主要创作、推广梅花篆字这一传统文化外,王老师还广泛涉猎诗词创作、歌曲作词作曲等诸多文化创作领域,可谓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面对这些诸多巨大的荣誉和“光环”,王洪军老师这样述说自己一生的追求:“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人类做无私的奉献!”(武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