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一大早,洪爱民驾车直奔枞阳县长沙乡木排村,这个村有许多他惦记的贫困户。几十公里的道路,他没有开导航,因为这条路三年来他不知跑了多少趟。
洪爱民今年57岁,铜陵天盛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出生在义安区老洲乡,由于父亲去世早,初中毕业后,作为长子的他就辍学开始外出打工,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家。由于聪明好学,踏实能干,吃苦耐劳,洪爱民在铜陵从事水利、市政、道路建设,行业里小有名气,成了农民企业家。
“因为我出生在贫苦家庭,在农村长大,知道贫困的滋味,所以自己的日子稍稍好点了,我就想方设法帮一帮身边的贫困户。”洪爱民在谈起热衷扶贫的初心时说道。
机缘巧合 他成了木排村“扶贫助理”
枞阳县长沙乡地处偏僻,隔江隔水,交通不便。这里倾注了洪爱民的扶贫情怀,且不遗余力。洪爱民说:“我在这里参与扶贫完全就是机缘巧合。”
洪爱民一直热心公益,热衷扶贫助困。在此以前,洪爱民的扶贫助困方式很简单,就是捐钱捐物,撒胡椒面式的。渐渐地,他总感觉这样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无法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他一直有个想法,想找一个具体的点,做一些具体的扶贫实事。2018年,他在去长沙乡工地的途中遇到了一个老朋友:市城管局驻长沙乡木排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劲松。得知老朋友在木排村扶贫,洪爱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不谋而合。于是,洪爱民就成了李劲松的“扶贫助理”。
据了解,木排村位于枞阳县长沙乡东部,人口2100余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29户327人,贫困户数65户、151人,其中五保户7户。
消费扶贫 他带动朋友圈吆喝卖货
“他们两个人可是我们家的恩人。”在长沙乡贫困户周友来的家里,夫妻俩跟笔者说。洪爱民和李劲松不仅经常捐钱捐物,还指导夫妻俩养鸡养猪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并将生产的农产品全部按市场价购买或帮忙卖掉,家中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我们脱贫信心十足。”
李劲松介绍说:“老洪当了我的‘扶贫助理’后,不仅自己购买贫困户的农副产品,还带动影响自己的朋友圈,帮忙卖货,把木排村贫困户家养殖和种植的猪、鹅、鸡 、鸡蛋、红薯粉、玉米粉以及野生黄鳝等等,销售到了铜陵市众多家庭的餐桌上。从2018年至今,在乡、村领导大力支持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购买和帮忙销售的贫困户农产品价值数十万元,仅洪爱民个人购买就近10万元。”
产业扶贫 引进良种助增收
“原来生姜也能在我们这里种,而且收成还不错,味道也很好。”正在姜田里劳作的贫困户王五八感慨地说。
在参与扶贫过程中,洪爱民深知仅仅靠帮助贫困户销售一点农副产品,力度有限,木排村田多地肥,应该在土地的产出上动点脑筋。从小项目着手,使贫困户、村民看到收益,从而带动大家抛弃低附加值的传统种植模式,种植高附加值的替代品。他和李劲松一合计,决定把义安区天门镇的生姜引到长沙乡木排村试种,再试种几种优质的水稻品种。他们的想法得到了长沙乡和木排村领导的一致赞成。
随后,他们在村种植大户中寻找两位作为项目带头人,承诺在姜种、技术、农资上帮助解决,并垫付部分资金,同时不定期邀请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帮助解决销售问题,让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目前,三亩地收获了6000余斤生姜并销售一空,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尤为重要的是白姜试种成功,极大激发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现在已有不少贫困户主动要求明年栽种生姜。试种的三亩水稻,从目前的长势来看,丰收在望。
要想富先修路。在扶贫过程中,洪爱民发现木排村户与户之间的道路状况很差,村民日常出行和生产生活非常不便。村集体经济非常困难没有闲钱修路,为此,洪爱民联合了几家企业捐资6万元给木排村,用于修建村内部道路。下一步,洪爱民还将发动爱心企业捐款,提升木排村的路灯照明等亮化工程,改善村容村貌。
在积极参与木排村的脱贫攻坚之外,洪爱民还热心参与其他扶贫助困、捐资助学、敬老爱老、防汛抗疫等公益活动,今年以来已捐资近10万元。(吴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