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晚会聚光灯下,62岁的汪善余胸前奖章熠熠生辉。
日前,作为退伍军人的典型,他在黄山市屯溪区河街“双拥”表彰大会上登台亮相,接受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表彰。这位两鬓染霜的老人起身时关节微滞,谁能想到,正是这具带着关节炎的躯体,曾在新安江洪水中托举起另一条生命。
浊浪中的生命托举
2024年7月27日清晨,黄山。汛期的新安江裹挟泥沙翻涌,40多米宽的江面下暗流潜藏。汪善余沿江散步时,一声“快救人啊”刺破宁静——一位老人正被洪流卷向江心,挣扎渐微。

他纵身跃入江水,浪涛一次次将他掀翻,暗流拽着他下沉。拼力劈开浪花,在体力将尽时抓住下沉的老人。“就想把人托起来,别呛水。”他迅速翻转老人露出口鼻,单臂拽人、单臂划水往回游。没人知晓这场归途的代价:年过六旬的他患严重关节炎,多年未沾水。冰水冲击关节,疼痛如针扎骨;单臂负重划水,肌肉酸痛到麻木,“胳膊像灌了铅,腿不听使唤,但看着怀里的人,必须挺住。”
将老人拖上岸确认无碍后,他浑身湿透、精疲力竭地默默离开。直到被救者登门致谢,妻子才知真相。面对“不怕出事吗” 的后怕,他说:“那是条人命!我是党员、老兵,不冲上去谁冲?”
刻进骨子里的担当
这奋不顾身并非偶然。
1980年代初,汪善余穿上军装,在部队锤炼出钢铁意志,多次获嘉奖,还随集体荣立三等功。“部队教会我,军人字典里没有‘退缩’,遇危险就得往前冲。”
1985年入党时,“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刻进他心里。1990年代退伍后,他脱下军装却卸不下责任。在屯溪老街开着清简小店的他,总想着“能为别人做点啥”。
休宁县一所中学凑不齐足球队服钱,他立刻捐出300套、价值万余元的队服,“山里孩子也该有追梦机会”。多年来,他持续给山区留守儿童送文具、给孤寡老人送米面,有人问图啥,他只说:“部队和党培养的,能帮就多帮点,是本分。”
平凡中的星光
救人后默默离开的事迹经报道,感动无数人。2024年底他获评“黄山好人”,2025年一季度荣登“安徽好人”榜。“双拥”晚会领奖时,台下掌声雷动。
“他是退役军人‘离军不离党、退伍不褪色’的写照。”黄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评价,“危急时挺身而出,平凡日默默奉献,这份坚守比一时英勇更可贵。”
如今,汪善余仍守着老街小店,散步路过救人处总会多望几眼。“没啥特别,换谁都会做。”他朴实地说。
而在徽州大地,他的故事如一束光。“双拥”晚会上的老兵们看着他,仿佛看到自己—— 脱军装不褪军魂,离军营不改初心。这一个个平凡的坚守,让永不褪色的军魂与初心,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汪怡民 袁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