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养了一些‘宝贝’,今天专家们能帮我指导一下,我心里就放心多了。”郭兴华边走边说。近日,黄山区三口镇分管领导杨忠东、安徽农业大学皖南实验站站长胡绍德等一行人来到巷联村鲁孙组,向郭兴华传授蚯蚓养殖技术。
放眼望去,整个蚯蚓大棚被遮光布包裹得异常严实,透不进一丝光亮。一行人走进棚内,顿时感到空气中飘散着混杂的牛粪和稻草的气体,这可是蚯蚓最佳的生存环境。郭兴华翻动了一块泥土,只见密密麻麻的蚯蚓松懒地上下蠕动,见着亮光就拼命地钻进土里。“该品种是日本大平2号,此次准备投放400斤蚯蚓幼苗,在投放之前,牛粪需要过1个月左右的发酵期,消除土中过多氨气后,来作为适于蚯蚓生长的温床。”郭兴华忙着跟专家介绍。胡绍德听完后,对后期养殖蚯蚓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进行一一说明,并对正在投放蚯蚓的工作人员作出专业指导,如投放方面、投放数量和土壤湿度等,还对蚯蚓的销售方面作了相关的了解。
据负责人介绍,大棚面积360平方米左右,这次蚯蚓幼苗分2次投放,每平方米投放3斤左右,投放之后首次的蚓床需在20天左右进行翻动一次,让泥土充分吸收氧气供蚯蚓生长。蚯蚓对土壤的水分要求非常严格,水分一般控制在50%-60%左右,一个半月后蚯蚓就可以销售,在这期间可以边销售边繁殖。
随后,在得知现在正是采茶制茶繁忙期,专家们走进茶农家里,查看茶农制作茶叶的整个过程,尤其对制茶的关键步骤——萎凋和杀青做重点了解,和茶农面对面通过“看、摸、闻”的方式,共同探讨制作高品质好茶的原因所在。最后还参观了劳模工匠室,参观期间对工匠室的设计做出了积极肯定。
为引导、帮助广大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促进农户增值增效,三口镇通过“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多次邀请农业技术专家走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专业技术,帮助农户解决发展产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疑难杂症”,赢得群众广泛好评。
下一步,三口镇将继续本着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个信念,加强对农业技术方面的指导,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高美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