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泞土路到组组通水泥路,从单一的水稻种植到多个特色产业,从为矛盾纠纷争吵到个个争做“文明标兵”,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六安市金安区木厂镇潘新村唱响“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文明新风倡树”三部曲,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52人,2014年集体经济为零,2017年底实现了村出列,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降为零。2020年底,村集体经济突破30万元。短短几年间,通过引项目、兴产业,全村完成了从“贫困村”到“先进村”的美丽蝶变。
出门有“路”
“2014年以前,我们家门口都还是泥土路,一下雨,路上泥泞不堪,即便穿双雨鞋,泥水还是溅得满身都是,到镇上买菜卖粮都不方便。”村民李秀刚回忆道。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潘新村从群众最关心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全面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2014年以来,全村修建村组道路26公里,修建水利项目7个,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工程;电网改造,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电;4G网络也覆盖全村。”驻村工作队长曹承松介绍,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基础设施同步推进,夯实了潘新村的脱贫基础,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
致富有“业”
潘新村作为木厂镇的贫困村,过去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多。究其主要原因,没有致富产业是关键。
村“两委”联合驻村扶贫工作队,经过研究决定:一手抓产业,大力培育莲藕种植、稻虾共养、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鼓励村民通过发展“四带一自”种植、养殖产业稳定增收;一手抓长效机制,实施“智志双扶”工程,通过农业专家到村培训,科技特派员上门指导,为贫困群众长效脱贫保驾护航。
“我今年种了8亩莲藕,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预计纯收入近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面对自己眼前的莲藕池,脱困户徐立发乐呵呵地对笔者说。
生活有“望”
人心在哪里,工作的方向和重心就在哪里。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一样,要抓住人心,也就抓住了工作重点。近年来,潘新村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推动“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政策到户到人。如今,全村脱贫群众的想法已经从“有吃有穿就行”变为“吃得更健康、穿得更整洁”。
生活好起来,村子也得靓起来。潘新村把扶贫扶志、志智双扶工作常抓不懈,全村通过评选产业致富带头人、孝老爱亲示范户、脱贫先锋等,进一步激发全村群众干事创业的思想,积极投入到“两业”建设当中,消除“等、靠、要”的懒惰思想,靠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
新春伊始,该村“两委”和帮扶干部正在积极谋划乡村振兴的开局篇,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朱蕾 方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