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濉溪县刘桥镇王堰村以党建为引领,以创建“全国文明村”及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契机,以乡村振兴“二十字”目标为航向,着力转变民风,建树文明乡风,推进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 转变民风
近年来,濉溪县刘桥镇王堰村立足实际,顺应民意,探索乡村治理工作新模式,率先在自然庄建立党小组,同时,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一组一会”治理新路径的建立,拓宽了党员联系群众渠道,力促社会稳定、移风易俗和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王堰村“一组一会”既引领村民自治,又推动以法治村、以德治村,着力打好乡村善治“组合拳”,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规定宴席桌数、人情礼金数、彩礼数,杜绝过寿宴、乔迁宴、购车宴、升学宴、参军宴,禁止红白喜事请“喇叭班”,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引领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让乡村风气正起来,促进文明新俗蔚然成风。王堰村党组织将开展移风易俗与“党员活动日”“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带头破除陈规陋习,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从严落实事前报批制度,节俭办理婚丧嫁娶事宜。广大党员还结合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和党员大会,带头深入查摆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个人执行移风易俗情况进行深刻分析、整改。作为移风易俗整治的重点对象,部分党员积极响应村两委号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引导广大村民做文明新风的引领者、倡导者、践行者。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党小组和理事会成员带头宣传,既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文明乡风,又巩固了党在基层执政的人文基础。
做好“五字”文章 建树文明新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但由于历史旧俗和现实因素的影响,部分村民陈规陋习思想不改,婚丧嫁娶实行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盲目攀比,天价彩礼层出不穷,给群众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婚致贫、返贫现象屡见不鲜。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建树良好社会风尚成为急需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移山易、改俗难。王堰村针对移风易俗工作存在的问题,加大了工作力度,强化了工作措施,创新方式方法,强化移风易俗思路设计,做好“挡、包、树、带、筑”五字文章,创新“五组一会”工作机制,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群众对移风易俗打心眼里欢迎。
做好“挡”字文章。陋俗生命力之所以顽强,主要是有“面子”这道屏障。既然如此,该村就由党支部、村委会出面来帮群众挡这个“面子”。通过发出倡议、制定标准,层层发动,全力推行红白喜事章程,给了群众另一种“面子”。深受陋习之害的广大群众乐得接这个“面子”,打心眼里赞成、举双手欢迎。该村村规民约规定,女方向男方要彩礼不能超过5万元,丧事办桌宴请不能超过15桌,每桌不能超出300元,标准下来了,花钱少了,事主很高兴,全村的百姓很满意,亲情友情也不会淡。
做好“包”字文章。婚丧嫁娶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大事,很多人担心自己办的时候没人帮忙,不得不随俗。该村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按照标准章程,帮助群众全程包办红白喜事,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但凡村民办喜事原则上不在使用喇叭班,村里的移风易俗文艺宣传队免费为其营造欢乐喜庆氛围,无偿帮助主持婚礼、表演歌舞戏剧等群众喜爱的节目,既增进了村民感情,又节省了支出。
做好“树”字文章。创新工作机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推选出了威望较高、乐于为群众服务的乡贤、退休教师、老党员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监事会等。同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充分酝酿讨论,表决通过,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婚事新办模式》《丧事简办模式》《红白理事会章程》等,使村民办理婚丧事宜有章可循。同时将章程在各自然庄进行公示,组织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健全建立红白理事会工作机制。理事会对村内红白事实施全过程监督,指导红白事事主按照标准和程序办理。成立以村委会为主导的移风易俗监察组,对村内的婚丧嫁娶等的各项节俭事宜进行督查。
做好“带”字文章。利用农村广播、宣传栏、墙体画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村深入宣传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危害。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说服教育,进行正确引导。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把移风易俗作为必讲内容进行多次宣讲,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起正确的婚丧事办理观,形成了全村移风易俗良好社会风尚。
同时严格落实《淮北市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规定(试行)》要求,实行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嫁娶事先报告制,对事前不申报、不备案及在丧事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借机敛财的,经调查属实,一律上报镇纪委给予相关处分。
做好“筑”字文章。移风易俗工作直接面向广大干部群众,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为大力倡导移风易俗,该村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把堵与疏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专项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事业,依托农民文化乐园,定期组织文艺宣传活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墙、公开栏等氛围建设、清洁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的思想阵地。近年来,该村通过村委会组织,村民评议推选出中国好人2人,好媳妇、好婆婆15位,清洁文明家庭25户,美家美院示范户6户。获评淮北好人2人,濉溪好人3人。王堰村先后获得被“全国文明村”“安徽省文明村”“省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就业工作先进村”等荣誉。
良好的乡风民风,改善的不仅仅是农村陈旧陋习,还启发了村民对美好生活和发展的追求。相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村党员干部共同努力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在乡村振兴中愈行愈远。(徐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