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圣泉乡:下足“绣花”功夫 巩固脱贫成果
2020-09-24 14:12:56 来源: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为了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和夏季汛情的影响,萧县圣泉乡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坚持以“问题、目标、结果”为导向,着力在持续增收、降低非刚性支出、扩大就业面、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加大力度,切实下足“绣花”功夫,加快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致贫,不折不扣如期完成剩余脱贫攻坚任务。
 
开展生产自救,降低疫情与汛情影响
 
今年7月进入汛期以来,全县持续降雨天数较长、且雨量偏大,多数村庄、田间出现内涝存水状况,对秋季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圣泉乡党委、政府要求乡农技站加大对受灾群众改种辣椒、茄子、南瓜等蔬菜作物的技术指导力度,累计投入救灾资金50余万元,开展相关技术培训8场,培训贫困户及群众500人次。联合邮政部门开展平价农资送到家活动,贫困户与群众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向圣泉乡的邮政局直接预订或在当地邮乐购村级站点集中预订,在最短时间内将所需农资平价配送到他们的家门口或田间地头,助力大家开展生产自救。依托“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党员大户+贫困户”的“3+”模式发挥带动作用,落实政府引导、财政补助、技术支持三重保障,解决因受汛情影响的贫困户、边缘户、群众发展蔬菜种植后顾之忧。
 
12831600916134_.pic_hd.jpg
 
稳住就业岗位,巩固脱贫成果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是圣泉乡打好技能培训牌的目标。自7月份以来,圣泉乡人社所牵头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6场,累计培训360人次,鼓励引导因疫情影响未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和群众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让他们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把体力型劳动力变为技术型劳动力,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增强贫困户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力。圣泉乡依托萧县循环经济工业园管理服务中心联系并协调园区13家企业发布面向贫困户招聘岗位220个,签订就业合同85人,有就业意向30人。为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圣泉乡扶贫工作站指导社区(村)设立了村级扶贫公益性岗位,让有就业意愿且劳动力弱的贫困户实现就业,真正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实现稳定脱贫。截止目前,14个行政村级共设置各类公益性岗位 299个,以就业扶贫小岗位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强化环境治理,提升贫困户人居环境水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工作已进入最后的攻坚期,圣泉乡辖区14个社区(村)聚焦环境卫生这个短板弱项,实施贫困户人居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发动村两委干部、党员、扶贫小组长、志愿者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提升社区(村)环境卫生,将村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在扎实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着力改善贫困户居住环境、卫生条件,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为脱贫攻坚提质量、添成色。
 
优化为民服务,夯实建设和谐家园基础
 
圣泉乡以开展“群众说事情”活动为抓手,成立乡、村成立“说事办”(综治中心),明确每天值班人员,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原则,合理诉求迅速解决到位,不合理诉求迅速解释到位,并对复杂矛盾纠纷指派专人负责处理,并建立台账限期盘点销号。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在群众家门说事情,矛盾在家门口化解,难题在家门口解决。在不断深化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的同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创建良好法治环境、建设和谐安居幸福家园夯实了基础。(潘舟)

责任编辑:杨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