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秋天,皖南的山村被秋日的暖阳镀上一层金黄,昭示着劳动的喜悦。在泾县榔桥镇浙溪村的田间山岗,有位身材硬朗的老人在河边采摘地肤。老人稳健地走在周围的山沟湿地、河滩上,一弯腰一起身,采摘的动作轻快且麻利。
江小牛是该镇浙溪村胡家村民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已是80岁的高龄。在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的支持帮助下,前些年江大爷同老伴种植几亩水田,每年养殖100只鸡和40只鸭,顺利脱了贫,生活安逸平淡。闲不下的江大爷认识到要想日子过得好、过得更加精彩,还需要拓宽脱贫致富的门路。
江大爷家住山冈,独家独户,周围多有杂草野树,地肤又名落帚,其老株是用来制作扫帚的原料。地肤分支多而密,柔韧性较好,叶子剔除干净后,稍加整理就是一把天然的扫帚。江大爷意识到这是一条天然的致富的通道,已是耄耋之年的他自学扎扫帚的手艺。经过反复的摸索,江大爷先将晒干的地肤按照长短进行分类,然后用绳子扎成一捆捆小束,最后用绳子将这些小束绑紧,整理好把柄,这样一把扫帚才算制作好。
江大爷的扫帚用料多且扎实,经久耐用,很受村民的喜爱。农忙时家家户户都需要扫帚,江大爷的扫帚往往供不应求。江大爷现在每年制作扫帚150只左右,卖出获得收入3000多元。村里根据特色种植养殖优惠政策,每年补助扶持资金1500元左右。现在江大爷逢人就说:“现在扶贫政策好,有政府给我撑腰,我自己劳动扎点扫帚,又能卖钱又能活动身体,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据了解,今年来该浙溪村鼓励支持贫困户,发挥各自潜能,开展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增加收入。今年全年共3批为44户贫困户申报特色农业种植养殖补助,目前共补助发放资金5.3万元。(江晨、蒋明)
责任编辑:杨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