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桥头集镇汪明:种养大户的“成长记”
2023-02-13 15:03:32 来源:
人勤春来早。新年伊始,肥东县桥头集镇国光社区种植大户汪明就开始了各项农事忙碌,开沟排水,翻地犁田,利用一架无人机穿梭在500亩麦田上空,喷洒肥料和除草剂,为2023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再创新高。
 
在桥头集镇上,汪明可是数一数二的种养大户,他的家庭农场不仅种水稻,还养了鸡鱼鸭鹅。经过十多年的打拼,他不仅自己鼓起了钱袋子,还带动了乡亲们一起致富。
 
生产加工“一条龙”
 
汪明的家庭农场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桥青社区南岗组,面积838亩,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等种植生产及家禽水产养殖。农场自成立以来,一直以种植为中心,在此期间不断推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通过农作物机械化播种、收割,减少劳动力投入,提升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
 
经营这么大的农场,汪明可是丝毫不含糊。从村口走到汪明的加工厂,一路上可以看到农田、各种农耕机械、养殖塘、散养的鸡群、大棚、大米加工厂等多种多样的形态模式。走近加工厂,只听到门口的加工机器正在轰隆隆作响。厂里,清理、脱壳、碾米、烘干、分级、包装等稻谷加工设备一应俱全。加工好的大米经过全自动真空低氧包装机,通过打包称重、抽真空、封袋以后,包装好进入销售环节。
 
“我们把大米包装好就会联系客户,如果有必要我会开车给他们送过去。当然,也有人会开车到我们这来选米买米。其中卖的最好的就是香梗米和黑米。”汪明表示,这个加工厂就是为了方便水稻成熟之后销售而设立的。“全程机械化,并不需要太多工人,平时只有一两个固定工人,但农场忙的时候会请六到七个临时工人,这样效率提高的也快”。汪明说。如今,他的大米加工厂已经在村里有了一定的口碑,平常有村民需要都会直接找他订购。
 
“自己的杂交水稻只种一季,6月初种下,10月初收获,正常情况下,平均亩产约有1300斤左右水稻。”汪明表示,在2017年初,要想在6月初完成800亩水稻的插秧工作,着实不是一件容易事。播种时,不仅全家人忙得不可开交,还需要二三十个农民朋友一起下田干活,起早带晚不闲着,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那时候,一天花200多元才能请到一个人,一人一天最多插6、7分地。”
 
从事机械服务多年的他,于2017年购买了两台旋耕机、一台插秧机和一台收割机,从此就用机械代替了人工。“2022年5月插秧时,使用机械插秧一亩地的费用是50元左右,每亩插秧只要15分种,仅用半个多月就可以完成八九百亩播种任务,可节省费用16万元。”汪明如是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说起养殖,今年52岁的汪明也已经从事了10年,这些年来他和妻子一起把家庭农场的规模越做越大。截至目前,夫妻俩共有50亩的鱼塘用来养鱼兼顾养鹅,今年鸡鸭(鹅)3000多只,鱼苗20多万尾,预计今年仅养殖就能收入20多万元。据了解,汪明早在2013年他就和妻子一起来搞养殖,那时候刚刚接触这一行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就一边看书学习一边总结经验,如果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就会请农科院的专家过来指导。日子久了,夫妻俩的家庭农场养殖业也就渐渐步入了正轨。
 
后来由于家庭农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夫妻俩便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来经营农场。汪明体力好,会开机械车,自然就是负责户外种植农机作业这一块;妻子殷琴心细,就留在家里负责养殖,如果哪一方忙不过来,那就互相搭把手一起干活。
虽然这么大规模的家庭农场经营起来非常耗费精力,但是年已半百的汪明对于未来仍然十分期待。据了解,汪明和殷琴共有三个孩子,均已出来工作了,现在都在城里上班。农场销售如果有什么需要网上操作的地方,夫妻俩还会主动请教孩子。
 
汪明的家庭农场不仅为他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态效益。他的农场自成立以来,积极与采购商合作,实现订单式种植模式,与经销商签订收购合同,使自己的农产品实现了自产自销,从而大大降低了农业种植的风险性。同时,他以养殖、种植结合为基础,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更好地服务周边乡镇农户,带动更多周边农业产业的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汪明的家庭农场得到各方肯定,曾先后获得省市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司法部授予“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荣誉称号。(武方华 王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