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中国所有人的正常生活,所有中国人都在尽已之力,无数白衣天使、抗疫专家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成为最美的逆行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生命换生命,用信念筑起了最坚固的抗疫新长城。“疫情无情,人间有爱”,面对各行各业各类人员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安徽合肥静聆心理咨询机构心理专家葛静老师,默默无闻奋战在抗疫一线。
她是未成年人及家人的“指路明灯”
“啪啪,啪啪啪……”5月30日清晨,周六,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还在睡梦中的葛静老师。打开门,只见一位妈妈拉着她上初二的儿子站在门口。还未开口,妈妈已泣不成声:“葛老师,你救救我,救救我的孩子吧。”原来星星今年上初二,由于疫情期间网课上得不扎实,返校后老师讲的内容他就跟不上了,考试成绩也非常差。星星急得会在家气愤地摔东西,现在一到学校就会紧张烦躁。每天上课想睡觉,课间和同学相处会控制不住情绪。星星现在不想上学。妈妈见状也陷入痛苦中……像这样的孩子和家庭,自疫情以来葛静老师已经遇到了无数次。经过葛静老师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辅导,孩子们的学习动力明显提升,负面情绪明显改善,逐渐走上了学习生活原正轨。
泰戈尔说:“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不要忘了那些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2月16日晚11点多,葛静老师在忙完一天线上心理咨询之后,正准备就寝,突然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又一次打破了葛静老师家的平静。又是一个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对葛静老师来说,这已经是常态。她自己也记不清这是第几位求助者的电话了。电话那头隐隐传来一个母亲的啜泣声,她说她不想活了。葛静老师一边耐心地安慰她,一边了解情况。这位云南昆明母亲上高二的孩子,因为不适应网上学习方式,跟不上线上学习进度,产生厌学情绪,拒绝上网课,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与人交流。母亲见孩子这种状况,自己也极度焦虑、气愤,与孩子发生口角。葛静老师听完了陈述,感觉这对母子的情况比较严重,如果不马上进行心理疏导,情况将会更糟糕,有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葛静老师忘记了已是深夜,不顾自己一天的劳累,立即对其心理评估,结合评估结果,对孩子采取认知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并引导这位母亲稳定情绪,给予心理支持。不知不觉三个多小时已过去,时针已经指向了夜里二点,悬着的心慢慢放松下来。第二天与这位母亲再次连线时,孩子已经走出房间,母亲本人也已消除了焦虑。葛静老师的心理疏导,就像夜色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给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点亮了希望。
这个不平静的晚上对葛静老师来说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晚上。“我已经习惯了。”葛静老师说:“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人都出现了情绪低落、焦虑、恐慌,特别到晚上,表现更加突出,睡不着是通病。咨询心理服务的多为晚上,且多是深夜,有时候一个晚上我要接访好几个人。”
她是志愿者服务的“阳光天使”
夏夏是一名普通的武汉人,当疫情来临时,她和大多数武汉人一样,经历了消息满天飞、抢购物资、周围人确诊、隔离焦虑等过程。在照顾自己家人的同时夏夏在网络上看到更多的求助者,她自己体会过那种无助的心情,由己及人更能共情,于是她成为“万能援在线援助志愿者团队”的一员。就是这名坚强的志愿者,也逐渐感到负重前行的压力,她心理也出现了问题。葛静老师在得知夏夏的情况后,第一时间帮助夏夏缓解精神压力。经过沟通,葛老师了解到坚强的夏夏焦虑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父母好转却依旧焦虑的心态以及睡眠有障碍等情况。葛静老师告诉夏夏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时,我们的情绪、生理、思维都会处于“应激”状态,它和器质性病变是不一样的,具有持续时间短、症状相对轻微等特征,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在焦虑状态下投入志愿者活动就是很好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并且要适当降低对疫情新闻的关注频率和关注时长,减少信息输入。随后夏夏按照葛静老师的建议,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让生活充实丰富起来,做一些烘焙、瑜伽等。同时,睡前采用“蝴蝶拥抱法”进行了睡眠改善。葛静老师的心理疏导,就像一泓甘泉滋润了这名坚强的志愿者之心,夏夏的情况逐渐缓解,很快回归到线上救助的一线,继续为武汉的抗疫贡献力量。
“志愿者也是普通的人,他们都是“阳光天使”,他们帮助其他人与疫情作斗争,我们更要多关注这些帮助别人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身心支持。”
她是新冠康复人员的“心灵钥匙”
4月15日、16日,对葛静老师来说又是两个不眠之夜。这次求助的是两位武汉新冠康复病人南南和可可。
4月15夜里12点南南通过微信求助。南南陈述,新冠康复回家后,每天都必须不停地洗手,下楼拿完快递后必须到家洗澡,对快递反复消毒,每隔两小时测体温。出门遭受邻居的指指点点,别人看见他都绕道走,内心很压抑,最近出现失眠。通过与南南的沟通,葛静老师初步判断南南可能有强迫症。葛静老师经过心理评估,求助者是在新冠后才出现这种情况,她首先给予求助者心理支持,降低对疫情的关注度,转移注意力。最后采用心理稳定化技术—蝴蝶拥抱法改善求助者的睡眠,帮助其增加安全感,起到排解焦虑,提升复原力的作用。4月16日即第二天南南就反馈说效果极佳。就在葛静老师还沉浸在南南取得良好效果的喜悦之中时,武汉又一名新冠康复者可可打来求助电话:在方舱医院时住在护士站附近,每晚强烈的灯光让他难以入睡,最后只能服用安眠药来助眠。从方舱医院康复回家后出现虽然入睡快,但睡眠时间短(睡3-4小时后就会醒)、心慌等症状,有时夜不能寐,极其痛苦,每晚只能继续反复吃安眠药,有时一晚上吃两三粒,每天以泪洗面,影响夫妻感情。葛老师接到电话后,心里也为这个求助者着急。她用SDS(抑郁量表)、SAS(焦虑量表)对其情况进行评估。这次她重点从病人不能入眠这个关键点入手,采用安全岛心理稳定化技术(安全岛技术是一种用想象法改善自己情绪的心理技术,当出现负性情绪时,帮助来访者找到一个仿佛世外桃源的地方,让其感受安全、舒适,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全感。)在忙完一切之后,这一天晚上葛静老师又只能在三点后休息了。取得初步效果之后,建议病人逐步减少服用安眠药。经过三天的咨询、跟踪,可可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大大改善,白天情绪已稳定。葛静老师的心理辅导,就像给新冠康复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使他们很快都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我们关注更多的可能是新冠病人康复后的身体问题,而对于康复后病人的心理问题关心的可能不够。”葛静老师说,“其实,绝大多数新冠病人康复后与先前的心理都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如果我们不及时进行跟踪疏导,对病情的康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一直持续关注这个群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她是特殊群体的“知心姐姐”
在疫情期间,对本来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及其家人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2020年3月8日晚,葛静老师就遇到来自武汉精神分裂患者家属小青。小青在求助时称,她的母亲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疫情期间由于被迫停药造成病情加重,现精分发作,自己和父亲带母亲去医院就诊,遭到母亲拒绝,认为他们要谋杀她,半夜到处跑。葛静老师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要进行综合的处理。首先建议小青联系公益机构,及时把母亲送医以获得其他帮助。同时对小青进行心理支持,向小青说明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种应激。在应激状态下,已经处于稳定状态下的精神类疾病,可能出现加重的情况。像她母亲这样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另外对小青采用心理稳定化的“保险箱”技术,让小青尽量把创伤性材料“打包封存”锁进保险箱,从压抑的意念中解放出来。求助的第二天小青反映自己情绪稳定。葛静老师就像善解人意的“知心姐姐”,对这些特殊的群体帮助后,让 他们的汹涌澎湃人情绪很快能风平浪静。
“特殊群体要进行特殊的照顾。”葛静老师说,“疫情中,很多原来的慢性病患者由于外在因素,容易出现加重或是突发心理问题,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干预疏导,会导致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恶化。这类人群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人群,他们本来抵抗力就低,在疫情中表现的是一个弱势群体,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
莫道春光难揽取,浮云过后艳阳天。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考察时,特别强调要重视疫情期间和疫情之后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工作,习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中,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安徽合肥静聆心理咨询机构心理专家葛静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正是有无数个像葛静一样默默奉献的中国人,他们书写着当下中国最壮丽、最生动、最感人、最厚重的“中国故事”,他们汇集成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磅礴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风范。
灾难压不垮英勇的中国人民,每一次磨难终究会铸成中国人民新的铜墙铁壁新的长城。
责任编辑:杨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