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注意通风,增加饲料营养,并保持圈内卫生,三五天就能促进生长了。”5月25日下午,淮南毛集实验区农业发展局高级畜牧师郑兆来来到后拐村贫困户王玉怀家,针对他家30多只幼鹅现场开出“药方”,解决农户养殖中遇到的难题。
今年60多岁的王玉怀已有4年多养殖经历,他于2014年因妻子患脑血栓病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玉怀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他凭借天然的地理条件养殖皖西白鹅,决心在村里带头脱贫致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2017年顺利摘下贫困帽子,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74万元。“有了科技支撑,我的养殖信心更足了,今年养殖规模扩大到了120多只,仅凭养殖这一项就能创收2万元左右。”王玉怀告诉记者。
科技送上门,产业添动力。像农户王玉怀一样尝到科技服务甜头的,还有张王村贫困户张云宏。张云宏今年60多岁,2014年因患腰间盘突出成为贫困户,但他不甘贫困,在村“两委”帮助下流转了20多亩土地,种植西瓜、萝卜、莴笋、洋葱等经济作物。毛集实验区农业发展局高级农技师张锐经常上门,手把手指导张云宏麦田套种西瓜。“科技给我的最大帮助,就是帮我提高了农业产量,使每年种植收入达到了5万多元,我家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已经脱贫的张云宏,决心做大特色农业,全力致富奔小康。
科技下乡最重要的是带着技术下去,带着方法下去。记者了解到,毛集实验区通过科技部门牵线搭桥,把贫困群众需要的科技专家送到田间地头,通过看得见、信得过、容易学的科技服务,为广大贫困户产业发展增添动力。
“农村地区的重头戏是农业生产,我们将持续深入开展科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让当地贫困群众能够搭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快车,真正因田获利、因田致富。”毛集实验区科学技术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杨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