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常态化疫情防控,可以简单理解为“疫情防控”趋向“平常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提出,辩证认识疫情防控常态化;“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内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正确认识“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常态化疫情防控”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与条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是辩证的统一。
关键词:常态化疫情防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辩证关系
常态化疫情防控,可以简单理解为“疫情防控”趋向“平常化”,亦即指“疫情防控”将一直与人们相伴相随。病毒的存在合情合理,疫情防控也合情合理。
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关乎发展全局、关乎复兴伟业。2020 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犹如漫长奔跑的冲刺阶段,尤需我们凝神定气、稳扎稳打、确保收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年的2020,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因此,党中央要求全党全国人民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因而,正确认识“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辩证关系”成为首要的任务。
一、辩证看待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防控”这个词,由于新冠病毒的爆发及其全国性的予以阻击并取得阶段性的胜利,而为国人熟知。近日,党和国家综合国内外形势、疫情发生的历史及其特性,提出要“常态化”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对此,需要辩证看待。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提出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20年3月27日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研究部署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这次会议强调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提出“疫情防控常态化”,是基于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即“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等等。[1]
同年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工作决不能放松,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加大力度;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复工复产,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二)辩证认识疫情防控常态化
1、疫情防控常态化强调的是“常态化”。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提出,是从实际出发、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观”的体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强。面对重大“疫情”若干年必来一次的历史及其推断,“常态化”防控各种疫情成为必然。
2、疫情防控“常态化”并非长时间段以防控“为重”。疫情防控常态化,并不意味着所有工作都一刀切地、不分时空地围绕“疫情防控”来开展,至少在目前是在“做好常态化防控”的同时,全面推进复工复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外防(国外疫病)输入、内防(国内疫病)反弹”是当前疫情防控的方针。“输入”“反弹”的风险肯定存在,但风险不等于现实。只要在国内采取严格的监控追踪,发现就进行隔离,同时对其接触的人进行严密观察,这样的情况下不会造成暴发。没有暴发就不是“大流行”,如呼吸道传染病专家钟南山同志所言:想要将风险完全切除到零是不现实的,只要把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就可以。
其实,“疫情防控常态化”问题要辩证看待,实际工作中要防止的是两种倾向:一种是将“疫情防控常态化”虚化。这是没有充分到现阶段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具体体现如“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及其“是否有传染性”尚未可知,因而只能把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一个有可能传染的对象进行适当隔离。另一种是将“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心化”。将“疫情防控”重要性无限放大,甚至一定程度上以“疫情防控”为中心、冲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主要矛盾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借用了“小康”这个概念来描述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1984年3月,邓小平正式提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中国共产党要面对的主要矛盾。其他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服务于这一中心工作。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了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安排。从邓小平的“小康社会”到习近平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历史担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的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郑重宣誓:“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建设”到“建成”,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字,变的是其所对应的内涵,“建设”强调“过程”,而“建成”强调“结果”。此前的十六大、十七大两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时距2020年尚远,彼时我们更强调“建设”过程。从十八大召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的迫近要求我们更注重“建成”这一结果的实现。同时,又对全面建成小康提出了更高要求,由“四位一体”扩展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向全党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蕴
一方面,表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篇就郑重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两个字,就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能胜不能败。
另一方面,理清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原来的定义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被定义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后又加了“美丽”两字,实际上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国家”到“强国”的用词上变化体现的其实是信心与决心,也预示着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至于不再提及GDP翻番,其实另有深意,即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刻,重量更重质。
“全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主要矛盾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年。
诸多美好期盼之下的2020年,其开局却与“新冠肺炎病毒”进行了一场遭遇战,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下我们对“病毒”“战”而“抑”之,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需要,提出了“常态化疫情防控”这一概念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面临可能“反弹”的国内疫情、仍在蔓延的国际疫情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及其对国内各方面的冲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是我们这一年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赢得脱贫攻坚战胜利的需要。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摆脱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非易事,需要抓紧抓实抓好。
简言之,虽然有“常态化”要进行的“疫情防控”,但正如4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的,我们要在“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基础上,加大复工复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扶持、扩大国内需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正确认识“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辩证关系
“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与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项前无古人、让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伟大工程,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如此,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非易事,特别需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心无旁骛地一心一意去奋斗。而唯有将“疫情防控”“常态化”并采取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之法才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大战”,才能让建设者们不为疫情分心,才能保障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措施落到实处。
“常态化疫情防控”决定的作出,是习近平人民观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出发点与归宿。同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然,其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所以,殊途同归,“常态化疫情防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力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被有效阻击、及其后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与历史经验做出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无疑会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定的冲击。可是,从实践看,疫情或灾害对减贫进程、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产生影响,但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
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创造条件。加强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弦都不能松。要深刻认识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只要我们坚定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就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三)“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辩证关系
一方面,“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统一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相互促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外延与内涵是不同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提之一,也是影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有助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也自然而然会惠及“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另一方面,“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对立的成分。尤其是在2020年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持续约一个季度的“疫情防控”“逼”着党政军民学非必需只能“宅”家为“抗疫”贡献力量,原本他们是可以为这个“决胜年”作出更早、更多贡献的。因此,可以预计的是,“常态化疫情防控”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腿”。因为,本可全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却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进行“常态化疫情防控”。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总是运动的、联系的、发展的。在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大目标时,出现一些插曲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的,没有“‘新’冠肺炎病毒”或许有“‘旧’冠肺炎病毒”,等等。我们能做的、要做的是: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做好预案、尽一切力量实现预期目标,努力做到“一手抓”看似小目标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手抓”“决胜”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2020-03-27 新华网http://news.youth.cn/sz/202003/t20200327_12259867.htm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王 喆 男,1967.9.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员、安徽省省直党建理论研究会会员、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省党史学会理事、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