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澄秋水,味比兰花。”在峥嵘秀俏、瀑布深潭的安徽省桐城市龙眠山,生长着一种带有高雅兰花香韵的茶树,那便是“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茶园
8月27日,由安徽省茶业协会联合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徽商传媒、文旅融共同策划、主办的2025“皖美徽茶县长说”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正持续开展,旨在为弘扬徽茶文化,讲好徽茶故事,展现安徽各产茶县的特色优势和发展活力。
当天,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海波走进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演播室,讲述这朵“金花”化身健康之花、文旅之花、致富之花、未来之花的故事。
“锌”被誉为“生命之花”“智力之源”,参与人体内50多种酶的合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制造胰岛素,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免疫、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根据周海波介绍,桐城作为全国首个公布的富锌区域,境内拥有大面积的富锌土壤,尤其是龙眠山核心产区土壤锌含量显著富集,普遍在80~200mg/kg之间。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茶树,其鲜叶天然富集锌元素,锌含量可达45mg/kg左右,远高于普通绿茶。
龙眠山
嬉子湖
桐城小花的核心产区海拔在300~1000米之间,较大的昼夜温差,促进茶叶中芳香物质的合成与积累,这也是形成其标志性高雅兰香的重要自然因素。此外,该区域常年云雾缭绕,漫射光多,有效促进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等物质协调形成,这也正是桐城小花茶汤清透明亮、滋味鲜醇回甘的内在物质基础。
六尺巷
同时,桐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桐城派”故里,享有“文都”盛誉,同时也被誉为“院士之乡”“黄梅戏之乡”。桐城小花亦有深厚底蕴,其历史记载可追溯至唐代。明代大司马孙晋将椒园茶(“桐城小花”别名)引种龙眠山,此茶“味醇色白清香”,品质媲美龙井,成为贡茶;清代名臣张廷玉更是盛赞它“色澄秋水,味比兰花”。
周海波表示,围绕“桐城派”文脉、“六尺巷”礼让精神,桐城将茶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了可体验、可感知的文旅场景。
桐城小花茶园
目前,桐城茶园总面积稳定在7万余亩,主要分布在龙眠山、鲁谼山等核心产区,茶树良种化率83%以上,奠定了坚实的品质基础。2024年,全市干毛茶总产量约695吨,第一产业产值达到5.1亿元。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加工、销售、文旅),茶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12.7亿元。
周海波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茶产业被定位为桐城的核心富民产业,它带动了近4万茶农就业增收,户均年增收稳定在1万元以上,实实在在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为山区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围绕对于安徽省委省政府“千亿徽茶”部署,周海波表示,桐城也将茶产业纳入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整体规划,做到“三管齐下”,即通过政策扶持加力、科技赋能提质、品牌拓宽市场,努力将桐城茶产业打造成为徽茶版图中更具特色、更具活力的增长极,为全省“千亿徽茶”目标的实现贡献坚实的桐城力量。
“除了桐城小花这朵‘金花’,桐城还有一颗‘一杯双韵’的‘新星’——桐城富锌红茶。”周海波表示,桐城富锌红茶的工艺在传承传统红茶精髓的基础上,控温控湿“轻发酵”,既保留绿茶鲜爽底味,又赋予红茶温润醇厚的独特口感,实现了风味层次的创新融合,填补了桐城高端特色红茶的市场空白,有望成为带动区域茶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2024年桐城生产红茶12吨,产值达960万元,虽体量尚小,但市场反响热烈。”周海波说,随着富锌标准化种植基地的扩建、深加工产品线的研发,这颗“新星”正以强劲的势头,为桐城茶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新活力,其市场潜力与产业价值值得期待。(安徽省茶业协会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