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凤羽,条直挺秀,色泽嫩绿,清香鲜醇……作为茶界“后起之秀”,无为白茶虽然引进种植历史不长,但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近期,随着2025“皖美徽茶县长说”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持续推进,无为市委常委、副市长徐韬走进位于安徽报业大厦17楼的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演播室,向世界推介无为白茶的崛起故事。据悉,本次推介活动由安徽省茶业协会联合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徽商传媒、文旅融共同策划、主办,旨在弘扬徽茶文化,讲好徽茶故事,展现安徽各产茶县的特色优势和发展活力。
三公山云海
“从传统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向多业态协同共进的战略转型中,我们始终以‘四链融合’为核心抓手,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一壶天然之饮,千年文化之韵,在徐韬的推荐中,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无为大地徐徐展开。
翻阅无为白茶的成长史,不得不惊叹于其成长发展之迅速。
三公山白茶园
二十年前种下的第一批白茶树,早已漫山遍野地繁茂生长,如翠绿的宝石般嵌入山林之间。二十年后,一个从无到有的茶产业在无为厚积薄发——2023年,无为白茶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认证;在2024国际茶日·安徽斗茶会上,无为白茶一举斩获绿茶组金奖,同样的故事在2025第二届安徽斗茶会上重演,这一次,无为白茶拿下特别金奖和金奖。此前,在今年4月份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白化茶名优茶大赛上,无为白茶再获金奖,荣誉加身助其迅速打响品牌知名度。
2025年全国春季“村晚”无为市双河村晚暨无为市第四届白茶文化季活动现场
近年来,无为市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科学规划茶产业布局,重点打造昆山镇、严桥镇、开城镇三大白茶核心产区。“三镇擎旗、百园争翠”的产业矩阵之下,47家新型经营主体如明珠散落,14个超300亩的示范基地蔚然成势,干毛茶年产量达336吨,全市现有茶叶面积2.57万亩,综合产值突破2.5亿元,白茶产业已成长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三公山”“石婆洼”“天亿坳口”“黄龙桥”“牛王山”“牛埠蓝岭”等本土品牌矩阵初现峥嵘,目前有10家茶企32个产品通过“三品”认证,7家企业通过SC认证,齐齐见证着无为白茶从田间到“舌尖”的品质承诺。
徐韬介绍,无为市坚持“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目标,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连续举办四届无为白茶文化季,将采茶体验、茶艺表演、民宿餐饮串联成珠,年引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农文旅综合收入上亿元,不断为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助力。
自古好山好水出好茶,绿色生态、品牌建设、文旅融合、科技加持这些茶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绝非无为独有,那么,专属于无为白茶突围的密码究竟是什么?
无为市第四届白茶文化季活动开幕式上无为市茶叶绿色生产示范基地授牌
面对这一问题,徐韬沉思片刻便给出了答案:四链融合。
在其看来,从传统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向多业态协同共进的战略转型中,无为市始终以“四链融合”为核心抓手,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的方式让茶产业在发展伊始便拥有了产业思维。
在产业链延伸层面,突破“就茶论茶”的局限思维,立足茶叶种植这一基础环节,向上下游双向拓展形成全产业链条。
2024无为白茶斗茶赛成功举办
价值链提升方面,坚持以品质为基、品牌为翼,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跃升。
供应链优化聚焦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通过构建“种植-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供应链体系,实现产业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价值转化,为多业态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供应链支撑。
人才链支撑着眼于产业长远发展需求,构建“引育用留”全周期人才发展体系,为产业升级注入智力资本与发展活力。
“四链”环环相扣、协同发力,推动当地茶产业从“单兵突进”的孤立发展模式,转向“多业共兴”的系统发展格局,因而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注入新动能。(安徽省茶叶协会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