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深耕四十载刀笔交响铸砚魂
2025-08-12 08:42:12 来源:

    到古城歙县,在丰乐小区附近,步入柯崇的砚雕艺术馆----枕石阁,空气里弥漫着石屑的微凉气息与岁月沉淀的墨香。他正在案头,对着一方砚石琢磨,正待开凿。他的眼神专注而深邃,凝神端详砚石的天然肌理,仿佛在与之对话,指间刻刀仿佛被赋予生命,在金星金晕间游走自如。这双浸染石色四十载的手,不仅雕琢着砚台的形魂,更默默镌刻着歙砚文化绵延千年的脉动。

1.jpg

刀石相砺:从车间走向殿堂

    1983年,年少的柯崇走出山区大谷运,初遇中国砚石研究大家、安徽省332地质队高级工程师及画家程明铭先生,受恩师启迪绘画艺术而醍醐灌顶。由此邂逅之缘踏入歙砚艺术的无垠天地。三年后,大彻大悟的他已是歙砚厂车间主任兼技师;十年磨剑,他在大谷运及上丰砚厂带徒传艺,桃李初萌;1994年,他重操枕石阁祖业,亲手创办砚雕艺术馆,自此以砚为田,深耕不辍。从车间走向殿堂,从技师成为巨匠,每一刀刻痕都沉淀着时间和重量,哪一方砚台都承载了文脉的精魂。他授徒逾百,门下弟子已成砚雕中坚,使古老技艺的血脉在新时代汩汩奔流。

天人合一:石上赋诗画

    “石皮为云纹,金线化松枝。”柯崇的创作之道,深得“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精髓。他敬畏砚石天工造化的风骨——或凭金晕幻化旭日东升,或借水浪纹勾勒溪山行旅。一方《松林雅聚》砚,山石肌理自然成林,寥寥刀工点出雅士神韵,砚中仿佛回荡着松风与清谈;《嫦娥奔月》则妙用冰纹为月宫清辉,使神话意境空灵悠远。其作品融诗情画意于一石,被行家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砚脉寻踪:探石续新篇

    歙砚千年传承,砚石资源却日益珍稀。柯崇与程明铭先生一同踏遍古歙青山,到上丰,奔金川,负芒披苇,新发现砚坑二十余处。龙潭黑玉的沉厚、彩带纹的绚丽、金丝银线的华贵、金晕金星的斑斓……这些深藏地脉的瑰宝,经由他慧眼识得并推广利用,使歙砚艺术的生命之泉免于枯竭。这不仅是对材料的发掘,更是对一种文化命脉的守护与续接。

刀笔春秋:薪火永相传

    柯崇深知,技艺传承需著之竹帛,方能传之久远。他与程明铭先生耗费心血合著的《中国歙砚大观》,六十万字巨著填补歙砚研究空白,被北京大学郑重收录。2014年,他又牵头成立黄山市徽州歙砚研究中心,从实践到理论,筑起立体传承的高台。其掌管的歙砚名铺“枕石阁”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商标,驰名遐迩。其作品更是屡获殊荣:从纽约华人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九龙朝阳》,到斩获“百花奖”金奖的《西厢记》,他堪称“歙砚金奖第一人”,被授予“中国传统工艺领军人物”等至高荣誉。
    当柯崇抚过一方方浸润心血的作品,他触摸的不只是冰冷的石料,更是千年徽州温热的文脉。从少年学艺到一代宗师,他持刀如笔,以石为纸,在砚海中刻下一条深邃的文化航迹。这份坚守,使歙砚不止于墨海方舟,更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徽州请柬——刀锋所至,皆是文明不朽的回响;石不能言,自有徽韵在时光里铮铮作响。砚田未老,工匠精神不灭,大师仍在路上,以刀笔续写着中华匠魂生生不息的传奇。

奋进不止:刀落弦绕梁

    柯崇雕砚四十载依然奋进不止。2024年,身为歙县歙砚协会副会长的他多才多艺,主创了《歙砚之歌》先后荣获世界、国家、省部级的多个大奖:2024年7月《歙砚之歌》参加南京“东方之声”原创音乐评比,斩获金奖;在2024《世界华语原创音乐金曲榜》原创作品展播中荣获「最佳作品金奖」;2024年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收录入中国音乐文学出版社优秀音乐作品库。同时《歙砚之歌》被“东方之声”推荐至香港亚洲卫视,连续播出三个多月,向全球150多个国家传播,已唱响全球。2024年由安徽省行知中学编舞,《歙砚之歌》歌舞作为“非遗进校园”活动剧目走进歙县各所学校;2025年4月《歙砚之歌》被“颂歌东方” 数字音乐馆收藏。

2.jpg

    2025年7月13日,柯崇作为天下柯氏的俊杰,受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邀请,到池州参加了大型六集历史纪录片《柯乔》的首播仪式,为宣传中华英雄、彰显华夏历史及保护和传承柯氏文化尽力尽责。
柯崇出生于1969年,却已连续三届当选歙县老科协副会长;还作为歙县唯一当选安徽省老科协的理事。他还是安徽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安徽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2023年他被聘为安徽省非遗集团实训导师。他不仅是歙砚雕刻艺术家、砚文化学者,同时作为歙县民间许多文学艺术活动的骨干,在县城里非常活跃,深受大家喜爱。(韵兰、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