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生产也不再是往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进入机械化时代。
在界首市泉阳镇,有一座农耕民俗文化馆,里面展示了耧、犁、手推车、纺车、织布机等传统农具。春拖犁耙、夏挥铁锄、秋舞镰刀、冬抡铁锹传统的农耕方式已经改变,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工具,渐渐被机械化的器具所取代。而这些变化,正折射出界首的发展进步。
“过去啊,我们这种地全靠犁工具来把地犁起来,种庄稼,过去用这个工具,有钱的他们就用牛用马拉犁,没有钱的用人拉。过去的农耕,几乎是全家总动员,无论老少都积极投入田里劳作,无论是夏收夏种,还是秋收秋种,每次耗时至少半个月。而如今,机械化生产,彻底把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今年已经74岁的杨允启老人,曾任泉阳镇李小行政村党总支书记,现在的他最喜欢做的就是到泉阳镇农耕文化馆,为现在的年轻人讲解每件老物件的由来和功能,让他们明白眼下的幸福生活是怎样一代代人奋斗出来的。
农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好了。“我的父辈,种地比较单一,收入还不高,我流转了两百多亩土地,种的有辣椒、大蒜、花生、草莓,多种作物相结合,通过科学种植,产生了很高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的群众就业。”泉阳晓峰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晓峰深有感触,如今他通过发展经济作物,积极适应市场,如今的他,把自家的农产品做得有声有色。
从土地里解放出来的农民,年轻人可以到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培训后,上岗工作。而一些老人可以在流转的土地上,挣点生活零花钱。泉阳镇小张村民张翠田说:“一天四五十元,也不用操地的心了,家里也没有地了,都上这来干活,一天四五十元,种辣椒有五六十元,一月挣个五六百元,六七百元,够家里零花钱的。”
界首市作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到2018年底,界首市农机装备总动力4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0.97万台。现在,机耕面积达43.78千公顷,机播面积达71. 1千公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传统农具以及生产方式的快速升级,迅速减少了用工量,大大缩短了农民在户外劳作的时间,真正实现了“农业革命”!
(尹冰 刘想 白永明)
责任编辑:杨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