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巢湖市以“一创、一提、两减、三循环”的技术模式为主线,不断摸索创新新举措,截至目前,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已取得明显成效,经安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马友华带领的团队跟踪监测,该示范区地表水中的氨氮、总磷、总氮三项指标均达到Ⅲ类标准。
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是国家“三湖一库”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之一,成立于2014年成立,位于烔炀镇唐嘴村,面积5000亩,其中核心示范区2000亩。
大胆革新传统耕种模式。该示范区创新了耕作模式,大力推广“稻鸭共育”、“稻虾共作”、“稻绿肥(紫云英)轮作”等生态生产模式。科学调整种植结构,高农田生产能力。今年春天,将近两千亩的紫云英初吐芳华时,成为市民眼中的“网红”。
大力实施深耕深松和休耕养地技术。该示范区以增加土壤耕层厚度,增强土壤保肥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
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记者采访了解到,该示范区积极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全面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另外,通过开展物理杀虫,田间防治实行统防统治,全部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该示范区建立“秸秆还田变肥”的农作物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行灌排分开,建立“农田排水—生态拦截—农田用水”的水肥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农产品开展现场认购和网上销售,建立效益良性循环体系,形成生态链、价值链、产业链循环发展的区域中循环。
区域内地表水水质得到改善。根据统计,该示范区建设以来,肥料直接投入量减少3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提高0.19g/kg 。
采访时,巢湖市农委副主任徐道文告诉记者,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将进行广泛推广运用,推动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据了解,农作物增产增收明显,目前,该示范区正在探索新的销售方式,即利用淘宝、京东、微信等平台,应用互联网+农业,产品网上认购,亩效益可达6000元,最终实现环保、高产、高效的良性循环体系。(本报记者 胡东海)
责编:王换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