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学院:化“桑”为纸,纸韵溢满振兴路
2024-07-23 16:15:20 来源:安徽经济新闻网

2024年7月18日-21日,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岳西探索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纪拓的带领下,前往安庆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展开为期4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

图为实践队合照

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与湖北省接壤。境内山清水秀,植被覆盖率极高,拥有天峡风景区、明堂山、彩虹瀑布等国家4A级景区和自然景观。岳西县曾是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近年来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积极发展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是一个注重党建引领、积极发展特色果蔬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村庄,致力于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工艺的诞生地。

关注非遗文化,访板舍村村民

7月18日,实践团前往安庆市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走访周边村民。通过聊天、调查问卷等形式,探讨村民对桑皮纸的了解程度。实践团发现:大多数青壮年对桑皮纸这一非物质遗文化遗产一知半解,且兴趣不高、没有传承意向。当前仍在传承和发展桑皮纸的仅有传承人王柏林先生一家。下午,党群服务中心领导班子带领实践团前往拜访王柏林先生,探究桑皮纸成品样貌,实践团在王柏林家中见到因纤维长度不同而大小、品质各异的桑皮纸。

图为实践队走访村民

采访传承人,发扬传承精神

7月19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传承人王柏林先生家中对其进行采访,采访的主要内容包括桑皮纸的特点、制作工序以及其传承发展桑皮纸制作工艺的经历等方面。“受祖辈父辈影响,从小耳濡目染,对桑皮纸制造有感情,14岁开始参与制作桑皮纸,每一个步骤我都了然于心,每制作出一张桑皮纸都非常有成就感。”王柏林对实践团说。桑皮纸是采用毛尖山乡地区为主生长的桑树的皮为原料,经过30多道传统手工工艺制造而成的特殊纸张,该纸纸张质地纤维细密,百折不损,色泽米白, 不易腐烂。地道的岳西桑皮纸桑皮纤维含量不低于80%, 具体的也可以根据买方要求进行配比。 现如今主要用于书画装裱、典籍修复、 传统建筑内檐棚壁工艺内墙纸和文化工艺品等。2008年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人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为实践队采访传承人

寻非遗印记,乡村活力

7月19日下午,王柏林老师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情感,带领实践团队前往桑皮纸制作工艺传承基地,在基地,王柏林先生带团队参观了不同步骤下的制作工具,从选材、浸泡、蒸煮到捣浆、抄纸再到晾晒等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演示。

图为实践队参观基地

品味非遗文化,赋能乡村经济

7月20日,实践团成员前往岳西县文化馆,参观了解岳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实践团队看到了大量关于桑皮纸的珍贵展品和文献资料,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项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桑皮纸古称皮纸、汉皮纸,其生产历史至今至少已有1700多年。岳西桑皮纸、翠兰、高腔等非遗文化,通过“非遗+文旅”、“非遗+电商”、“公司+农户”等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图为实践队参观文化馆

实施建言献策,助力乡村发展

7月21日,实践团队针对调查研究得到的问题和得到的文献资料,实践团积极展开讨论,就桑皮纸非遗文化现状的问题提出《关于桑皮纸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意见提案》,并通过岳西县人民政府官网中的政民互动平台致以岳西县人民政府。

图为实践队为岳西县人民政府提建议

古韵悠悠传千古,非遗璀璨映今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挖掘和保护非遗文化,可以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不可替的作用。乡村振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汤秀丽、姚婷、桂悦、洪笑姗、周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