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安市金安区着力构建资产底数清晰、产权归属明晰、类型界定科学、主体责任明确、运行管理规范的扶贫资产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资产保值增值,赋能乡村振兴。
突出管理机制强保障。该区把扶贫资产后续管理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研究制定《金安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施细则》,为全区扶贫资产管理提供了遵循。根据不同类别扶贫项目资产属性和权属,落实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改、教育等区直部门监管和权属单位的管理责任。区财政局、区乡村振兴局联合项目主管部门开展经常性督查检查,将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纳入财政衔接资金绩效评价重要内容,对贪占挪用、违规处置扶贫项目资产及因管护不当造成资产闲置、灭失等情形,严肃追责问责。
突出精准摸底夯基础。该区以2013-2022年扶贫资产登记管理台账为依据,坚持区乡村三级联动,对扶贫项目、衔接项目资产全面进行盘点,分类摸底核查,建立健全资产台账,确保底数清。全区2013-2022年扶贫(衔接)项目涉及资金总规模34.3495亿元,形成项目资产总规模26.89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5.8408亿元,公益性资产21.994亿元,到户类资产6.5147亿元。区、乡、村三级建立扶贫项目管理、扶贫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和资产处置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项目进展和扶贫资产入账的情况,切实做到有账可查,防止资产流失。
突出管护运营保效益。按照产权归属,明确管护主体,落实责任,确保资产正常运转、保值增值。根据资产特点,采取多种管护模式,如对以租赁、入股等形式由其他主体经营的扶贫资产,合同或协议约定由经营主体负责日常管护;对于道路和水渠等设施,通过开发公益岗位优先安排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管护。对经营性资产,加强跟踪监测和风险预警,由集体自主运营的,强化经营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全区经营性资产2022年全年收益4603.93万元,收益率达10.1%。
突出收益分配促增收。严格按照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的原则,对经营性资产,权属尽可能明确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明确到户类资产归农户所有,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增收。扶贫项目资产收益重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属于村集体的资产收益,主要通过开发公益岗位用于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受益,鼓励采取参加村内项目建设和发展等劳动增收方式进行分配,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方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