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提着菜回来,再也不用到处找门禁卡了,小区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真是太方便了!”刚买菜回来的夏大妈往小区大门前一站,人脸识别设备只用了一秒钟就让她顺利地进入了自家小区。
夏大妈名叫夏云琴,今年68岁,在合肥市瑶海区和平家园小区住了21年。也见证了小区功能因“年纪”渐长而衰退。
2月10日,笔者跟着夏大妈,走进了改造后的小区。沥青路面宽敞整洁,两车可以轻松交会;各类线路规矩整齐,电线杆也增加了安全护栏,老小区常见的漫天“蜘蛛网”不复存在;B1区休闲广场不仅安装了崭新的健身器材、石桌石椅,还铺设了健身步道,不少小区居民在这里锻炼身体、聊聊家长里短;楼宇间都有治安监控……
夏大妈告诉笔者,小区建成20多年了,去年夏天之前,这里可不是这番模样。“地下管道的铺设已经超过20年,易堵塞,一到雨天,小区里到处都是积水,而且道路又不好,坑坑洼洼的洞里积的都是水。”夏大妈说,最糟糕的是屋顶漏雨的问题,“因为年久失修,很多楼栋屋顶破败陈旧,雨天漏水渗水严重。”
管道堵塞、线路杂乱、屋顶漏水、门禁损坏、公共设施老旧……这是不少老旧小区的现状。“去年,我们小区被纳入国家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小区,在瑶海区政府的支持下,施工方中建四局六公司用了近5个月时间便将小区改造一新,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大变化。”谈到小区改造,夏大妈喜形于色。小区改造过程中,瑶海区政府与中建四局六公司和平家园项目部联合招募“协调志愿者”,夏大妈主动加入,为老旧小区改造征集民意、出谋划策,争当“监工”,成为项目改造工作中的“粘合剂”。在她的手机里,还有不少改造时期的视频和照片,“一方面监督施工,另一方面做好群众工作,让改造效果更合小区居民民意。”
改什么、怎么改,居民说了算。“老旧小区改造就像绣花一样,要一针一线细致地去绣才行。”合肥市瑶海区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办公室工作人员说,“在改造过程中,我们联合施工方、监理、社区等党员同志,成立‘和平家园’项目临时党支部,形成‘党员带头+青年紧跟+志愿者服务’模式,除了征集居民意见外,还会根据居民要求对施工方案进行合理调整,在确保改造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将最大限度的满足居民需求。”(侯礼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