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5月份开始,淮南市委、市政府部署了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旨在通过“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制约发展突出问题、凝聚跨越赶超强大合力等。9月24日,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王安锐就该局在“大讨论”活动中,如何落实科技创新成效,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王安锐在介绍中表示,大讨论活动启动后,市科技局立即召开党组会议,结合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的形式、内容、时限和要求。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全市科技系统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大讨论活动,形成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研讨学、支部带动学、党小组踊跃学的学习研讨机制,确保了学习研讨全覆盖。同时,该局坚持“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与科技工作两促进、两融合,狠抓工作质量提升,着力解决科研人员和基层难事,推动科技创新政策和各项任务落实。建立起“周周有调度,月月看进展,年底看成效”的组织模式。加快编制淮南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聚焦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以及研发投入强度等全年目标任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层层压实责任。在以科技创新各项任务落实成效作为检验“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的重要标准上,王安锐介绍了具体体现。
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 优化“四送一服”
该局持续有效推动了《淮南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取得新进展,上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完成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督查评估。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科技园建设,“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初稿已编制完成。国家级高新区作为创新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定位日益凸显,全力支持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促进新能源研究中心特种焊接省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大气所省新型研发机构等35个省级创新平台作用发挥,围绕研究成果,布局产业链条。
该局全面打造“四送一服”升级版,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实践活动,促进我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赴县区、园区开展工作,今年以来共走访240余家企业,召开座谈会8场,收集解决问题7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600余册。举办“产学研”对接会3次,发布科技成果25个,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等分别与我市6家科技型企业签订的产学研用合作协议。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打好创新主体“培育牌”
深入实施全市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不断调整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21年第一批认定通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速28%,居全省第5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74家。打好研发投入“归集牌”。做好基础工作,组织专班梳理攻坚清单,与统计局、发改、经信局等市直部门和县(区)联动,分析摸清底数,点对点精准指导,引导规上工业企业、规上服务业和资质以上建筑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预测达到13.9亿元左右,实现增幅在20%以上。打好优势政策“落地牌”,确保政策知晓到位,到位落实。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稳步提升。上半年,我市科技成果登记123项,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0.85亿元,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63亿元。区域科技创新活力逐渐增强。推荐省科学技术奖10项,2021中国(安徽)科交会,征集成果发布类40项、展示类18项、项目签约11项,有23项科技成果入选省发布名录。现场签约1项,合作金额5500万元。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实施科技人才行动计划
围绕智能装备、现代煤化工、互联网大数据等重点领域产业需求和技术难题,科学制定1753万元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方案,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点攻关项目,安排市级计划项目27项。推荐26个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认真遴选“揭榜挂帅”项目。争取省科技厅乡村振兴科技项目14项,经费115万元。
科技支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科技专项,优化农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布局,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扎实开展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的全覆盖。今年将实现科技特派员对我市所有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凤台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科技部中期评估。寿县、潘集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毛集省级农业园区加快创建。支持园区搭建各类研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机构)26个,培育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户,园区实现总产值37.4亿元。
实施科技人才行动计划。坚持“科技即人才,人才即科技”的理念,牢固树立“为科学家办事就是办最科学的事”意识,坚持把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配合市委组织部积极开展淮南市“50·科技之星”团队培育评选工作,目前我市已培育“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67个。摸排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项目5项,优选1项推荐至省科技厅。不断壮大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人才基础。
优化创新政策体系和治理能力 提高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深化改革事项稳步推进,形成了创新创业新生态。研究提出了市科技创新政策新版修订意见,出台了《淮南市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平安淮南建设实施方案》,起草完成淮南市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贯彻落实意见。落实关于科研诚信、科技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资源开放共享和作风学风等系列文件,初步实现改革目标,科技领域重大风险防控实现零事故。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科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38项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项目申报、验收、合同管理全过程网上管理,全程只跑1次。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审批流程,推进不见面审批,提升科技治理效能,让创新主体能干事,干成事。
加强与长三角科技合作,组织市科技系统人员赴上海闵行区科委学习、调研,学习先进科技管理经验。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研究攻关,共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协同创新共同体发展。赴蚌埠、六安等调研学习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加快探索淮南路径。
王安锐表示,下一步,全市科技系统将继续把“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引向深入,打造“清廉科技”和“科技铁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铆定“四个20%以上”目标,奋力推进科技强市建设,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淮南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沈玉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