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则经济活。资金对于企业而言如同“血液”,没有资金难以运转,资金不足又会导致运转能力不足。减负扩源,积极推进专项债券、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减税降费等政策组合发力,让企业顺利复工复产,让资金“血脉”更畅通,推动整个经济循环“大动脉”更畅通。
让资金“血脉”更畅通,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无论是减税降费还是金融机构采取的应急性支持举措,无疑有用“广角”和“长焦”看问题的远见。金融和企业息息相关、俱荣俱辱,稳企业就是稳金融。目前各类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困境和资金压力,金融机构采取一些特别的支持举措,让企业“活”下来,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就降低。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要“雪中送炭”,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渡过融资难关。疫情期间,我省就开启“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派专人上门服务……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让企业复工复产之路通畅起来。
让资金“血脉”更畅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减税降费、财政金融、拉动投资等减负扩源举措频频出台,政策虽好,但如果这些政策只是一种“摆设”,难以真正地服务企业,这就需要在落实上见真招。我们必须将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的最新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注入到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疏通传导至中小微企业“末梢”。同时,要聚焦稳住基本面,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一线,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线经济、重大创新平台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基建重点领域,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薄弱环节,全面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让资金“血脉”更畅通,要有“预支五百年新意”的勇气。主动对接企业需求,设计专门针对各类企业的金融产品,不仅是拓展业务、抢占市场的现实需要,更是合力抗疫、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金融机构要瞄准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需求特点,合理划定担保和抵押门槛,动态调整信贷审批权限和风险控制标准,多站在“需求侧”思考“供给侧”,多开发一些“量体裁衣”的信贷产品。聚焦提升创新力,着力培育地方金融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能更好提振企业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有助于企业复工复产中主动克服困难,激发创新活力。
让资金“血脉”更畅通,还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全省各地正拿出真金白银的切实举措,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建立起“小窗口、大后台”的服务模式,让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享受咨询、授信、担保、审查、放款等“最多跑一次”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让企业心无旁骛地战疫情、引人才、研新品、增产能、拓市场。
越到“纾困解难”的时候,越要让资金“血脉”畅通,“血脉”通,强筋壮骨才更有力。用有力的举措、实惠的政策、创新的产品、用心的服务,定能共同擘画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同轨的“复兴图”。
责任编辑:杨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