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33项民生工程之一,是立足农村、面向农民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补齐阜南发展短板、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具有奠基意义。阜南县以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市“五大专项行动”为统领,践行“一线工作法”,“聚焦水电路、整治脏乱差”。2017年27个美丽集镇、17个省级中心村建设成效卓著,两次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阜南召开,综合成效名列全市第一、全省先进,获得安徽省2016—2017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其中田集和苗集被评为“全市十佳美丽集镇”、地城镇吴郢村陈郢中心村和朱寨镇大刘村和谐中心村被评为“全市二十佳美丽乡村”。
行政化推动,层层压实责任。美丽乡村建设是公益事业、民生工程,涉及规划、用地、拆迁、安置、筹资等各个环节,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此,阜南县成立了专门组织、抽调了专人办公,形成了以乡镇为主体的推进格局,极大调动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通过招聘,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公司,各乡镇相应成立服务公司,聘请了专业的审计与监理公司,负责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与财务管理,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干;实行“三个一”(一月一督查、两月一调度、一季度一考评)考核制度,有针对性地督促乡镇,及时落实督查整改意见,见缝插针开展微信调度和现场调度会,定期考核、同步奖惩,排名倒数第一名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将被约谈问责。
立体化宣传,动员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受益的主体都是老百姓,必须把老百姓答应、满意、参与作为工作推进的基础和前提。为此,阜南县利用电视、墙体立面、广告牌、LED显示屏等平台,投资200余万元在集镇出入口、乡村主干道钉标牌、刷壁字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开设专栏,采发专题,美丽乡村建设QQ群众、微信群每日通报工作进展,通过出动宣传车、播放村村通广播、悬挂横幅、印制各类宣传册等,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对于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最大程度凝聚全县上下的思想共识;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开展治脏治乱工作宣传,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清洁户等评选活动,激发群众建设家园、清洁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元化投入,破解资金瓶颈。美丽乡村建设大多是基建工程,涉及面积大、范围广、资金需求量多,仅靠县级财力远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畅通多元化投资渠道,破解瓶颈制约。为此,阜南县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采取财政垫资和边筹边干的办法,探索以市场运作为主、向上争取和自我挖潜为辅、各类社会资源和涉农资金支持的多元化筹资模式。2016年阜南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6500万元专项资金,2017年美丽乡村建设共筹集财政资金6559.8万元,成立涉农资金整合小组、下发有关整合文件,共整合资金9.22亿元、实际利用1.1亿元,利用优惠政策引进社会资金1.16亿元,有效缓解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紧张问题。
项目化带动,加快工程进度。美丽乡村建设是由一系列建设项目构成,必须强化项目带动意识,以项目找资金、用资金推项目,加快工程进度。截止2017年底,共硬化道路192.5公里、铺设污水管网37.9公里、安装路灯7567盏、绿化91.8万平方米、建设室外广场52个、改造集贸市场31个、修建公厕75座、污水处理厂11个、垃圾中转站25座,拆除违建和简易棚舍13000多间、危房720多间、旱厕862座、破墙头291堵、乱挂广告1700多幅,清理占道经营摊点5920处、店外店7283处、乱堆放杂物76931处、废品收购点293处。
市场化运作,提升建管水平。改革以往传统的、低效的、无序的乡村治理模式,注重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部门去做。为此,阜南创新谋划“大美阜南”美丽乡村建设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利用1.38亿元政府债务资金向徽行贷款6亿元,用于27个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目前已实施项目资金2.378亿元;谋划“阜南县全域污水处理PPP项目”,融资7亿元,用于全县城乡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真正解决城乡污水横流现象;乡镇收储土地工作进展较快,目前已签约收储土地2860亩,与5个闲置粮站、4个废弃食品站主管单位签订收储协议,进一步增强乡镇以地生财和经营集镇水平,有利于持续推进美丽集镇健康发展;发挥每个乡镇产业的比较优势,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实施“两园(美丽家园、产业园)同建”工程,建设王家坝镇“梦里水乡游园”、焦陂镇“淮上酒乡产业园”、王化镇“将(吕蒙)王(陈胜王)故里”等,让集镇居民“有活干、有钱挣、留得下”,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夙愿。
(责编:耿纬纬)
